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正月初八。
     虽然最为重要的34;年关34;已过,但因为要迎接日后的34;元宵灯会34;,偌大的京畿之地仍是热闹喧嚣,大红色的灯笼与树梢上的皑皑白雪相辅相成,为寒冷的凛冬注入一丝温暖。
     安定门东侧的崇教坊内,数百名身着儒袍的士子们三三两两,不时朝着远处街道尽头的酒肆而去,口中操着口音各不相同的官话。
     因为京师乃是天子脚下,故而世代生活于此的百姓们在对上外来的行商走卒的时候,难免拥有些许34;优越34;的心思。
     不过面对着这群年岁不一的士子们,来往的百姓们却不敢露出半点异样,更有些34;机灵34;的小厮,主动上前揽客,态度很是谄媚。
     这些人,便是自大明各地而来的34;举子34;,即将参加下个月由礼部主持的34;会试34;,晋升为高高在上的34;官老爷34;。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自隋唐以来,科举便成为了历朝历代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并且不断完善规章和制度。
     太祖朱元璋于南京建国称帝之后,下令34;会试34;通常情况下,每三年举行一次,凡是通过34;乡试34;的举人皆可参加,录用人选由最初的四百余人,渐渐稳定到三百人。
     除了中原王朝通过34;科举34;选拔人才之外,深受中华文化影响,奉34;中国34;为正朔的诸多34;番邦属国34;也是有模有样,在各自的疆域内举办科举,选拔官员。
     永乐年间,朝鲜,安南,日本,琉球等国34;向慕文教34;,不断派遣士子儒生到国子监学习,盛况空前。
     经过千百年的完善,明朝的34;科举34;已是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流程和制度,由低到高拢共分为五个级别,分别是:童试,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其中,最为基础的34;童试34;更像是一次筛选,将34;读书人34;与寻常百姓区分开来,并拥有参加下一阶段考试的资格。
     与作为基础考试的34;童试34;所不同,院试的难度骤然提升,历朝历代都有人穷极一生,也难以通过考试,不过相对应的,通过34;院试34;之后所获得的34;回报34;也是极其丰厚的。
     太祖朱元璋建国称帝之后,为了尽快恢复民生,选拔人才,特地赋予了34;读书人34;诸多特权,其中通过34;院试34;之后的考生便可拥有最为基础的秀才功名。
     此外,按照34;大明律34;,秀才还拥有免除徭役,使唤奴婢,见官不跪以及开设私塾等一系列特权。
     在通过了34;院试34;之后,于民间享有34;秀才公34;的读书人们便可赶至自己所在省份的府城,参加34;乡试34;,而这34;乡试34;也是天下所有读书人之间的34;分水岭34;。
     凡是通过34;乡试34;的读书人,即可被称之为34;举人34;,并拥有出仕为官的资格,正式步入大明的特权阶层,生活待遇和社会地位将直线上升。
     至于每隔三年,在京师举办的34;会试34;,则是由来自全国各地的34;举人34;参加,通过者被称之为34;贡士34;,正式成为大明的34;候补34;官员。<

第353章 会试(上)[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