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米国方面的陆军,虽然他们集结了五百万之众,准备进行一场声势浩大的远征。这些军队如同一股洪流,浩浩荡荡地聚集在本土的各个港口,仿佛要将整个世界都吞噬掉一般。然而,在刘铮的眼中,这看似强大的力量并不能对他构成真正的实质性压力。
米国军队的这次远征可谓是劳师动众,他们需要跨越遥远的距离,后勤补给线变得异常漫长且脆弱不堪。无论是横跨太平洋还是大西洋的漫长航程,都充满了无数的变数和风险。漫长的海上运输线极易受到潜艇的袭击,而恶劣的天气也可能随时打乱他们的计划。更重要的是,他们的一举一动几乎都在华夏的严密监视和掌控之中。
华夏拥有先进和完善的情报网络,这些高科技手段能够实时传递敌军的每一个动向和细节。刘铮对这一点心知肚明,他的战略思路异常清晰:只要能够将米国太平洋舰队或者大西洋舰队的主力送入海底,摧毁几艘核心航母,那么米国立刻就会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变得老实起来。到那时,米国的全球霸权将如同沙上之塔,瞬间土崩瓦解。更何况,米国总统的战争权力与熊国统帅那种近乎独裁的权力相比,受到国内政治和舆论的制约要大得多,国会辩论、媒体质疑和反战运动时常掣肘其决策,使得任何大规模军事行动都步履维艰。
针对米国的两洋作战,刘铮深思熟虑后,决定采取一种轻重分明的策略来应对。他仔细地划分了主次战场,以便更好地调配资源和兵力。
在太平洋方向,刘铮将主要的潜艇力量和重型水面舰艇,包括新型航母和驱逐舰编队,集中部署。这些强大的力量将以积极的进攻态势为主,时刻保持高度戒备,随时准备发动突袭。他们将成为刘铮在太平洋战场上的铁拳,给敌人以致命一击。
而在大西洋方向,刘铮则主要采取防守反击的策略。他依靠海岸堡垒和机动部队构建起一道纵深防御体系,以抵御敌人可能的进攻。大西洋舰队的潜艇和军舰吨位相对较小,但数量庞大,从缴获一千五百吨的潜艇到两千八百吨的潜艇,共有三百多艘,当然,也有三十艘华夏自产的早期的四千吨级潜艇,而且舰艇大多是历次战斗中缴获的舰艇,如老旧的护卫舰和轻型巡洋舰等。这些舰艇虽然不如太平洋方向的装备先进,但它们仍然具备一定的战斗力,可以在防御中发挥重要作用。
然而,大西洋舰队的一个明显劣势是缺乏现代化的火控系统。这使得它们在战斗中的精确打击能力受到一定限制。尽管如此,刘铮并没有忽视大西洋方向的防御,他通过合理的战术安排,来弥补这一不足,因为大西洋舰队距离海岸线行驶,其海水深度较浅,不适合大型潜艇作战,刘铮把几个战区的小型潜艇都派了过去,让第一战区的大西洋舰队真正组成了狼群舰队。
尽管
第831章 两洋博弈:轻重有别的制敌之策[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