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所谓科举,即为分科考试,推举选拔之简称。
     如同现行的察举制,分为举孝廉、秀才、贤良方正、明经、明法等科目,根据朝廷需要,科举制分为不同的科目。
     通过考试者可以获得为官资格,根据吏部安排入朝为官。”
     陆鸣刚一说完,汲黯就反应过来,科举制才是陆鸣真正要说的东西。
     不管是吏部制度还是此前所说的一切,都是在为推行科举制做铺垫。
     科举制与吏部制度相配合,会彻底剥夺地方世家大族的举荐之权。
     以往谁能当官,尤其是地方的中下级官吏,大部分都要靠他们的举荐。
     世家大族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世家大族说你不行,那你就是不行,行也不行。
     科举制一出,评判标准就被朝廷所掌握,话语权在朝廷。
     不管标准和话语权在谁的手中,都不会有绝对的公平,但相比于察举制,科举制已经高到天上去了。
     世家大族会把自家利益放在首位,自家子弟能不能当官,能不能当大官,对他们来说才是最重要的。
     而朝廷要考虑整个天下,想要天下平稳,自然会防备世家大族。当官的机会自然会分流出去,其他人只要才学足够,就有通过科举当官的机会。
     官职,不会被垄断在几家几姓之手。
     “富民侯,此前廷尉府所进行的考试,是否就是科举制中的考试,是不是可以称作明法科。”
     杜周越听越耳熟,最后终于确定,这不就是廷尉府此前的考试么?
     不需要举荐,不限制身份,考试成绩符合要求就可以获得官职。
     原来你早就有打算,之前是拿我们廷尉府练手呢。
     再一琢磨,杜周豁然发现,陛下同样是早就有所打算,科举制看来是非要施行不可了。
     “实际上,我就是从此前廷尉府的考试中获得的灵感。”
     陆鸣睁着眼说瞎话,“这种考试标准统一,参考人员不需要举荐,省去的举荐的麻烦,正好与吏部制度相配合。”
     对对对,是从廷尉府考试中获得的灵感。
     对于陆鸣说的话,杜周一个字都不相信。
     怎么可能是从廷尉府考试获得的灵感,早有准备才是真相。
     他不信,其他大臣也不信。
     科举制,说不定又是富民侯师门中的东西。廷尉府选官考试就是一次尝试,如今富民侯要正式把科举制推上朝堂。
     不信归不信,没人傻乎乎的跳出来质疑,没有实际意义。
     “富民侯,若是要推行科举制,全都进行考试,花费未免太大了。
     大汉上下超过九十个郡,能参与考试的怕不是有数十万人。”
     孔臧提出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考试要花钱。
     “如今各地官府所使用的纸张,每张价格高达十文钱。而粮价是九十文一石,十文钱可以买到九升的粮食。
     一张纸的钱,就够一名百姓吃两天的饭。
     假定有二十万人参与科举,每人用两张纸,就是四十万张,就要消耗四百万文,足够四十万百姓两天的口粮钱。
     如此消耗,是否有些太多了?
     朝廷的钱粮终究之从百姓身上征

第967章 谁都不相信[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