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69章 鼓励迁徙[1/2页]

暗刃如锋 喜闻乐见的高杨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从1937年的工业集中度,就可以看出,苏浙冀鲁四省在华夏全国经济所占重要。
     1937年7月,苏浙冀鲁四省集中了全国77%的工厂、77%的工人和77%的工业资本。其中,苏省独占全国工厂数的42%、工人数的53%和资本额的56%。
     长三角地区(江浙沪)的工厂数量占全国的56%,生丝产量占全国的50%以上。
     沪上作为经济中心,集中了全国50%的私人资本工厂、40%的资本总额和60%的生产额。
     同时,江浙地区是传统农业富庶区,生丝、茶叶等出口占重要地位。
     19331937年,江浙生丝产量占全国50%,但农业产值数据缺失。服务业(如金融)方面,浙省银行资产占全国显着份额。
     1937年7月,江浙地区凭借高度集中的工业和金融资源,在全国经济中占据核心地位:
     苏浙冀鲁四省在抗战爆发前是华夏国蓝党政府的核心统治区域,文化事业相对发达。
     1937年全国共有专科以上学校108所,教员7560人,职员4290人,学生人。
     华东地区的高校数量较多,据不完全统计,华东地区有83所高校,占全国高校总数的约76.9%。
     1937年全国报社数量为683家,华东地区的报社主要集中在沪上、金陵等大城市,博物馆、剧院与出版社等文化机构密集
     因为暗韧小组主要做好即将爆发的第二次淞沪会战,无奈的宋志将鼓励这些工厂老板和学校等文化企业西迁工作,交给了沐春公司、远东公司等各地办事处。
     同时为了增加效果,也通过沪上的几大黑帮,放出各种消息,比如展示倭寇在东北、蒙古、热河等地倭寇屠杀事件,倭寇对这些区域的烧杀掳掠,重点关注在倭寇缺乏人性,如何喝人血、吃人心等无人性行为。
     穿越二十几年,宋志基本了解了这个时代的人们,还处在敬畏神鬼的阶段。
     只要放出这些消息,就就引起苏浙冀鲁的恐慌,尤其是工程主和工人们,只等第二次淞沪会战一起,民众恐慌心理更重。
     宋志当然知道,这样会引起民众的恐慌,但这与面对倭寇凶残来讲,宋志还选择这样去做。
     这段时间,宋志提供了部分情报,并且将工厂、文化事业机构及古董文物等相关情况,这些西迁计划的建议 向小陈局长和戴副局长提出。
     这是这些年来军调局的情报工作一直滞后。因宋志提供的关于倭国的情报,而屡次得到了常校长的表扬。
     并且在部门经费和人员编制上,给以了他们大力支持,尤其当即将一批军校生拨付给了他们。
     戴副局长的表现引起了常校长的主意,已经开始考虑成立新的部门,以便于面对抗战新局面。
     戴副局长全身投入了筹备和成立工作之中。还就江浙地区的相关工作,征求了高易的意见。
     宋志当然知道第二次淞沪会战期间,新军统就会成立,并逐渐成为华夏蓝党政府情报系统抵

第269章 鼓励迁徙[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