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深处,古木参天,浓雾如纱。
苏明远踩着湿滑的青苔,手指不经意间拂过腰间那块冰凉的玉牌——他金榜题名时皇帝亲赐的状元信物。如今这玉牌却伴他置身千年之后,穿梭于完全陌生的山林之中。每走一步,他都能感受到鞋底与古老土地的接触,那是一种跨越时空的触碰。
“就快到了!”老周在前方喊道,手中平板电脑闪烁着卫星地图的光点,“根据岳家军遗留的地图坐标,往生司旧址应该就在这附近。”
苏明远微微颔首,目光却不由自主被一株奇形古松吸引。在庆朝,他曾与同窗游历名山,见过不少千年古松,而这一株,枝干蜿蜒如龙,与记忆中庆朝皇宫外的“迎客松”惊人相似。时光荏苒,物是人非,唯山川树木依旧。
“苏教授,您来看看这个。”年轻的研究生小李向他招手。
苏明远缓步走去,内心仍不习惯“教授”这个称呼。在他那个时代,他虽是状元,却也不敢妄自称“教授”,不过是读书人一个。
石壁上爬满青藤,拨开后露出雕刻其上的纹路——那是庆朝官印的标记。
“是这里了。”老周激动地说,“往生司,庆朝最神秘的机构之一。”
队员们迅速清理周边植被,一扇巨大的石门逐渐显露。门上浮雕因岁月侵蚀而斑驳,但仍可辨其精美绝伦的工艺。
苏明远伸手轻抚石门上的刻纹,指尖传来的不只是石头的冰凉,还有一种莫名的熟悉感。这些图案的风格、这些线条的走势,都与庆朝宫廷中的装饰一脉相承。一瞬间,他仿佛回到了琼林宴上,四周是同样精美的雕梁画栋,耳边是文武百官的谈笑风生。
“苏教授,您能看懂这些图案吗?”小李问道。
苏明远凝视着石门中央的圆形浮雕,那上面刻着一群人围坐在一口大鼎四周,手中各持工具。
“这是‘百工朝鼎图。”苏明远不假思索地回答,话出口才惊觉自己说得太过自然,仿佛昨日还在太学与同窗讨论这些。
老周惊讶地转头:“您怎么知道?这名称就连史料中都极少记载。”
苏明远心中一惊,忙掩饰道:“我曾在一本古籍中偶然见过类似图案的记载。”这不算完全说谎,只不过那“古籍”是他当年在翰林院亲手整理的前朝文献。
随着清理工作进行,更多浮雕显现出来。一幅接一幅,讲述着一个被历史误解的故事。
“看这里,”老周指着一段壁画,上面描绘着匠人们正在将一卷卷典籍藏入地窖,“以往我们都认为往生司是追求长生不老的邪门机构,但这些壁画显示的似乎是...知识的保存?”
苏明远走近细看,心跳不由自主加快。壁画上的服饰、工具、甚至人物行礼的姿态,都是如此熟悉。他看到一幅图中,一群匠人正在跪拜一位官员,那官员的身形...
“这幅图有什么特别吗?”小李见苏明远凝视良久,不禁问道。
苏明远猛地回神,掩饰着内心的震动。那官员腰间的玉佩,分明与他怀中那块一模一样!难道往生司与状元有关?或者说,与他有关?
在这个陌生的时代苏醒已有一年,苏明远始终觉得自己像个孤魂,漂浮在时光洪流中无处扎根。但此刻,这扇石门背后的秘密,似乎与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们想办法打开石门。”老周的话打断苏明远的思绪。
现代工具被取出来,但无论怎样尝试,石门岿然不动。
“应该有什么机关。”老周推测道,“古人在设计这种秘密场所时,通常会设置隐蔽的开启机制。”
队员们四处搜寻,敲打石壁,检查每一个可能的凸起或凹陷,却一无所获。
苏明远静静站在石门前,目光掠过那些浮雕图案。作为庆朝状元,他曾遍览宫廷藏书,包括一些不对外传的机关秘术。往生司既是庆朝机构,其设计理念必然遵循那个时代的思维模式。
他的目光最终落在那幅“百工朝鼎图”上。图中大鼎的三足分别被三位匠人触摸着。灵光一现,苏明远走上前,伸手按压浮雕上那三只鼎足。
果然,其中一只微微下沉。
随着一阵低沉的轰隆声,石门缓缓向内开启,扬起千年尘埃。
“太神了!苏教授,您怎么知道机关在那里?”小李惊叹道。
苏明远勉强一笑:“侥幸猜中而已。”内心却波涛汹涌——这机关设计的手法,与当年他参与设计的皇家书库如出一辙!
门内是一条向下延伸的通道,黑暗中有微风流动,带着陈腐与潮湿的气息。队员们打开强光手电,一道道光线刺破黑暗,照亮了石阶上的精美刻纹。
“小心脚下,”老周提醒道,“这些石阶可能很滑。”
苏明远随着队伍缓缓下行,每下一步,都感觉离自己的时代近了一步。通道两壁逐渐出现壁画,保存得比门外更为完好。这些壁画描绘着各种工匠工作的场景——造纸、铸剑、烧瓷、制药...每一幅都是技艺的展示,每一幅都是文明的传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看来我们完全误解了往生司的性质。”老周激动地记录着,“他们不是追求长生不老的邪术士,而是文化的守护者。”
通道尽头是一处广阔的地宫,四壁满是密密麻麻的刻字。手电光扫过,可见那些字迹工整俊秀,是标准的庆朝官体字。
“这是...”老周的声音因激动而颤抖,“这些是失传技艺的记录!”
队员们迅速展开工作,拍照、记录、分析。苏明远却怔在原地,目光无法从那些字迹上移开。这笔迹,这运笔的习惯,分明是...
“
第13章 往生司旧址探密[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