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文华殿内,鎏金宝顶折射着秋日暖阳,雕梁画栋间浮动着淡淡的檀香。苏明远站在朱红大门前,有一瞬间的恍惚。五百年前,他曾以状元身份踏入相似的宫殿,那时殿前守卫森严,文武百官鱼贯而入,而今却是各国学者谈笑风生,相机闪光不时划过高大的廊柱。
“苏老师,这边请。”工作人员轻声提醒,将他从回忆中拉回。
殿内,“文明共生”国际研讨会的横幅高悬。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三三两两聚在一起,不同语言的交谈声在古老的殿宇中交织回响。苏明远深吸一口气,那气息中既有老木的沉香,也有现代香水的淡雅,恍若古今在此相遇。
日本汉学家佐藤信夫首先发言。他小心翼翼地捧起一只庆朝茶盏,那动作恭敬得仿佛捧着的不是器物,而是一段凝固的时光。
“我们京都的茶道,至今沿用贵国宋代的‘点茶法。”佐藤的汉语带着柔和的关西口音,“但如今也融入了现代审美——这是否与苏先生的‘古今融合不谋而合?”
苏明远凝视那只茶盏,忽然想起弘治十二年,他在宫中诗会上用过相似的器皿。那时新科进士们轮流赋诗,茶香氤氲中,先帝曾言:“文化如活水,不流动则腐。”
“佐藤先生说得极是。”苏明远颔首,声音不自觉带上了几分昔日在朝堂上陈词的韵律,“文化从来不是静止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江河。宋代点茶法东渡扶桑,历经演变,如今已成日本国粹。这恰证明了文明因交流而多彩。”
非洲学者阿米娜举起手机,屏幕上展示着色彩鲜艳的部落图腾。“我们马里的泥砖建筑,与庆朝的夯土技艺原理相通。”她的法语通过同声传译在会场流淌,“或许可以共同申请人类非遗?”
苏明远走近几步,仔细端详那些图案。忽然,他眼中闪过一抹惊诧:“这纹样...与庆朝地宫出土的波斯琉璃器上的图案极为相似。”他停顿片刻,感受着时空交错的神奇,“说明古人早已知‘文明因交流而多彩的道理。”
他的目光不由自主飘向殿外。阳光洒在太和殿广场上,穿和服的日本家庭与裹头巾的阿拉伯学者并肩而行,金发碧眼的欧洲游客正举着自拍杆与铜狮合影。这一幕让他心头温热——曾经的紫禁城,天子脚下,外邦使节需行三跪九叩之大礼,而今却成了世界人民共赏的文化遗产。
“现在,我们的任务不是守护‘纯粹的传统文化,”苏明远的声音不觉提高,带着一种穿越时空的感悟,“而是让不同文明在碰撞中,长出新的枝桠。”
茶歇时分,意大利设计师玛蒂尔达捧着汉服裙摆惊叹不已:“这交领右衽的剪裁,比西装更符合人体工学!”她绕着一位穿着曲裾深衣的志愿者转了一圈,专业眼光中满是钦佩。
中国非遗传承人王师傅趁机递上苏绣香囊:“您看这针法,若用在米兰时装周的成衣上……”
玛蒂尔达接过香囊,手指轻抚上面精美的牡丹绣样,眼中闪过灵感的光芒:“太妙了!东方美学与西方剪裁的结合,一定会掀起新的时尚革命!”
苏明远静静看着这一幕,唇角不自觉扬起。他想起了自己初来这个时代时,对现代服饰的
第24章 中外学者聚故宫[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