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第493章 行大事  
     蔡邕怎么也没有想到,整个大汉的忠臣会是这么少,为了寻找一个合适的人选来继承大汉江山的问题,很少有正直之士响应他的号召,和他进行讨论。
     甚至连她的女儿蔡琰都劝说他道:“我虽然是一个女子,但是在父亲您的教育之下,却自小也饱读诗书。从这些书籍的字里行间之中,我发现一件事情,那就是妄议拥立之人是没有好下场的。而且这样的事情不是父亲您这个职位的人可以决定的。”
     蔡邕的脸色有些糟糕,他对自己的女儿说道:“我并不是妄议拥立,我做这样的事情不是出于私心。”
     蔡琰回答说:“父亲我了解您,知道匡扶汉室是您的志向,但是其他人了解您吗?秦王了解您吗?他的手下了解您吗?”
     蔡邕回答说:“秦王虽然是一个边地武人,他颇有侠义之风,心怀仁德。如果他心怀不轨,三辅之地早就变得赤地一片,说不定他还会筑坞堡,在里面堆积他掠夺的财货,如果那些野蛮的羌人一样。”
     “可是他并没有这么做,而是招抚三辅之地,重建由于种种原因而遭受到破坏的洛阳,甚至还派军队去遥远的西域,重铸大汉的荣光。自从班定远之后,西域没有像现在这样匍匐在大汉之下了。”
     蔡琰叹了一口气道:“如果秦王真的如父亲你所说的这样,为什么现在大汉还没有一个皇帝呢?”
     她停了一停又说道:“父亲你过去告诉我,看一个人究竟是什么样子的,要看他做了什么事情,而不是靠自己主观臆断,在秦王的身上上,父亲您是否犯下了这样的错误呢?”
     蔡邕露出了苦笑说道:“你说的道理我知道的非常清楚,甚至我也知道我犯下了这样的错误,只是我也只能够相信,如果秦王真的有不臣的想法,我除了献出自己的这条命之外,就没有任何的办法。”
     蔡琰叹了口气,“就连那些刘氏宗亲,都没有像父亲您这样,您又何必呢?”
     蔡邕正色说道:“大概是我书读的太多了,学会了太多的道理。大概是心中放不下吧。”
     蔡琰看着父亲落寞的背影,想要再劝,最终没有说出口,此刻,她只恨朝廷之中忠贞之士太少了,让她父亲这样的人孤军奋战。
     而此刻的冀州,忠贞之士却如此之多,诸多人为了冀州的未来出谋划策,对冀州忠心耿耿,这让在黎阳的鲁肃几乎无计可施。
     因为在经过了数轮商议之后,袁绍和曹操共同在他们所能控制的地域,放了很大的权力给了地方上的士人。
     甚至喊出了:“吾与士人共治北方四州的口号。”
     在北方四州,最高的权力握在了袁绍手中,权力第二位的则是曹操。这两个人再加上世家所选出的三人,共同控制着北方四州。
     虽然平时袁绍和曹操可以控制着北方四州,但是如果出现了重大的决定,就需要这五人进行投票,只有大多数人同意了,他们的命令才会被下达。
     而世家的这三个代表则是那些世家共同商议,能够代表大部分人利益的人了。
     就代表着,如果在北方四州,需要通过一个法令或者做些什么大动作,至少需要符合一定世家的利益,这样袁绍和曹操的命令才有办法下达。一旦两人的利益不符合世家的利益,那么他们的命令或许就会被驳回。
     虽然这样的机制制约了袁绍或者曹操这两个

第493章 行大事[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