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自己想着,都不由自主地笑出了声。
如果那明朝的君臣当时真的是这样想的话,那他只能说……他刘邦也无话可说。
只能一笑。
且不说这个赌本来就相当离谱,如果真的是有人这么想,那刘邦只好奇这人的脑子到底是怎么长的、里头到底装了什么东西……
这怎么还能和农民起义的增长速度对赌呢?要他说,要是真的对赌,那获胜的也一定是农民起义的增长速度,而不是朝廷通过更多赋税换来的镇压速度——都到了天下大乱的地步了,那么朝廷的军队的效率难道还很值得信任吗?
就算还凑合,那军中将领的清廉程度难道还值得信任吗?朝廷从百姓手中拼死拼活搜刮来的钱,为此不惜逼得更多百姓走上造反之路,但是这些钱,有多少个能到了该到的士卒手里面?
别到时候农民起义还没有镇压下去,军中的士卒先发生哗变,然后转头也一股气全都投奔了农民起义去。
哦——好像发生这种事情的可能性还不低?
刘邦突然想起来,前头还说这明朝从那大同兵变算起,平均两年就能来一场大规模的兵变呢。
而要是兵变这么频繁,那到了朝廷真的动荡不安的时候,到了真的要时常跑去和农民起义军作战的时候,那恐怕……投奔起义军的明朝士卒恐怕还真的不会太少。
啊这……
【更不用说,实际上百姓们的负担远不止于此,既然地方官府都很乐意自行增加赋税,那么在这样的三饷之下,他们难道不会也进一步增加吗?因此,百姓的负担其实是正税+三饷+私自加派……据说在山东的一些地方,百姓的负担竟然增加了六倍……】
【当然,其实理论上来讲,明朝的财政收入不至于这么捉襟见肘,哪怕已经被大量的地主兼并了土地导致能够收税的土地越来越少。至于说为什么如此严重,其实和皇室本身也有关系——这甚至都不算那些藩王们的问题,只说皇帝这边,每年的开支就属于天文数字……】
【钱就那么多,皇帝这边用的多,那么留给政府正常开支的自然就少了,在叠加上贪污腐败,最终实际用于正当用途的,那当然就更少了。】
【因此,整个过程就变成了这样:
在东北地区和敌人作战,因此发现军费不足,然后征收辽饷作为军费;结果,辽饷征收的有点狠,加上其他的赋税问题、土地兼并问题、天灾人祸问题,最终天下各地爆发起义,为了筹集更多军费平定起义,因此要增收赋税,也就是剿饷;接着,为了继续应对东北方面的压力,因此在辽饷之外又增加了赋税,训练边军,也就是练饷……】
【而在最开始征收剿饷的时候,,当时的皇帝还非常坚定的表示,这也只不过是暂且苦一苦百姓,不过一年而已,到时候就一定会取消!但是事实上嘛……自打开始征收之后就没停过。】
【也因此,征收赋税→百姓起义→镇压百姓→增收赋税→更多百姓起义→增收更多赋税……再叠加上东北面的威胁……】
【所以,往后有人认为,“前朝弊政,厉民最甚者莫如加派辽饷,以致民穷盗起,而复加剿饷,再为各边抽练,而复加练饷……”——
第966章 三饷·恶性循环[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