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灾引发的巨大动乱席卷了朝廷治下的大部分州府。流民如蝗虫过境,所到之处洗劫一空,官府形同虚设。待到蝗灾终于过去,百姓却已错过了播种时节。田野荒芜,饥荒非但没有缓解,反而愈演愈烈,乱象丛生。朝廷的统治根基,在灾民的绝望与暴戾中摇摇欲坠。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辽东和七州。宣王抓住这难得的喘息之机,一面严令各州府加紧练兵;一面征发民夫,大力修固各处险要关隘与城墙,将边境打造得如同铁桶。长月滩精心喂养的三千匹匈奴骏马,至秋末已膘肥体壮,毛色油亮。王爷亲自从中挑选健硕马匹,连同原有战马,整编出一万六千精锐骑兵,由自己直接统领。裴崇安则领六千铁骑。至此,辽东的精锐骑兵已逾两万之数,兵锋所向,令朝廷胆寒。
年初大旱虽令辽东的玉米小麦产量锐减,仅得往年半数,但王爷深知民心所系,果断下令只收半成税粮。幸而红薯耐旱高产,在干旱之年仍获丰收。加之前两年王爷轻徭薄赋,百姓家中多有存粮。更令人欣慰的是,沐阳江畔的军营屯田,因水源充足,粮食竟依旧丰收,确保了军粮无虞。而灵阳县那片由沼泽改造的近百万亩良田,更是迎来了大丰收。王爷调遣四万军士协助百姓抢收,场面浩荡。仅此一地缴纳的税粮,其数量之巨,便足以供养王爷麾下大军三年半之久!灵阳百姓感念王爷减税之恩,亦纷纷主动以丰收的稻谷,抵偿了之前赊欠的耕牛款项。
初冬时节,王爷再次践行诺言。他征集了百万斤红薯、十万斤玉米面和十万斤面粉,命谢大人重返草原。此次,谢大人让匈奴人带上足够的马匹,将辽东备好的粮食运回草原。匈奴各部落牧民目睹辽东再次如约送来救命粮,无不心存感激。他们亲身经历了无需劫掠、仅靠交换便能获得生存所需粮食,对左贤王更加拥戴,对辽东的信任也日益深厚。王爷信守承诺,未在草原最脆弱的大旱之时行烧荒之举,这份仁义,在牧民心中悄然种下了睦邻友好的种子。
与此同时,化州谷县——这个本就贫瘠的边陲小县,在铺天盖地的蝗灾席卷之后,彻底沦为一片死寂绝望之地。朝廷自顾不暇,半壁江山赤地千里,赈济粮杳无音信。绝望之下,数十万灾民如决堤洪水,本能地涌向下一个州府。
当第一批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灾民出现在谷县地
第377章 动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