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66章 六月底,收粮[1/2页]

年代:重生1958 山之北水之南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时光飞逝,马上就到了6月份,收麦子的时候。
     1959年的6月份,寄托了无数人的期望,因为这一年全国几乎要断粮了,进入了困难时期,所有人都期盼着这一年的夏收能够丰收,有新粮续上全国的命脉。
     这一年,所有人都充满了期盼,到6月底的时候,榆树村村民们摩拳擦掌,难得精神了起来,大家都把偷偷藏起来的粮食拿出来,多吃了一些,然后在打麦场集合。
     毕竟嘛,新粮食就要出来了,旧粮食还藏着干嘛,就那点被老鼠蛀坏的高粱杆子粉,但凡有新粮出来,谁爱吃谁吃去。
     虽然,榆树村,甚至整个大湾镇,都属于持续好几个月的干旱之中,今年的收成肯定很差,但大家并不灰心,因为现在是吃集体饭时代,他们镇上干旱不要紧,只要国家其他地方有丰收,粮食都会统一收下来,然后集体分配。
     到时候他们肯定都能吃上饭。
     因此,此时众人的心态是乐观的,全国那么大,肯定有地方丰收,总不可能全国都干旱吧!
     这些人都是农民,平时不看报纸,都还抱着美好的期望,甚至于站在打麦场最前方的王建国都是充满乐观的,脸上洋溢着笑容。
     只有负责政治思想工作的老刘叔,脸上有些愁眉不展,神色阴郁。
     同样脸色不是很好的,还有李勇,他经常看报纸,直到今年来,几乎是全国干旱,严重影响了粮食收成,是一个极差的年头。
     也难怪历史上困难时期持续了三年之久,如果今年收成好的话,缺粮的困难今年就该结束了。
     “乡亲们,今天是咱们开始收麦的日子,收完麦子就有新粮吃了,大家鼓起干劲,加油干啊!”
     王建国发表了讲话,鼓足大家的干劲,台下都是吆喝,虽然饿得脸色发青,声音不是很响亮,但众人眼中都透着精光,无比地兴奋。
     “收麦子,吃新粮!”
     “收麦子,吃新粮!”
     “收麦子,吃新粮!”
     大家吆喝着,足足喊了三声,才停了下来。
     “行,废话不多说,咱们开干!”
     王建国大手一挥,所有人都涌进了麦田里,拿起镰刀干活。
     这一次李勇也加入了进去,虽然他早就不用下田了,但是众人饿得实在太厉害,他力气大干的快,能帮一点是一点吧。
     他主要干的是他爸妈那一块,帮着收割,也让爸妈轻松些。
     时不时,也帮着王有田做一些。
     收麦的活计进行了足足半个月,说完之后打麦,晒麦,果然收成比往年少了许多,基本上只有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左右。
     到了交粮食的时候,出了意外,按照规定是要把所有粮食收上去,送到公社食堂统一调配,可是一些公民拦在王建国的面前,红着眼睛不让他们把粮食运走。
     王建国皱眉看着:“你们这是什么意思?”
     聚集起来的村民,有王老根一脉,也有他自己的亲戚,还有一些姓李的,人太多了,拦在村口前。
     “村长,这些粮食是咱们辛辛苦苦种下的,凭什么运走,留着给我们吃还好些,不然遇到公社食堂,你保证食堂能拿出粮食来吗?!”
     为首的王安是王建国的侄子,王老太爷的后代,冲在最前面,怒怼王建国。
     王建国说:“这是上面的秘密,我们必须要遵守。”
     王安说:“什么命令我不管,我只知道再饿就要饿死了,这些粮食必须留下!”
     王建国大声说:“不行,王安,你想吃牢饭吗?”
     两方很快就嚷嚷起来,李勇并不参与,只是在旁边看着,防止打起来王建国吃亏。
     王建国对他们家不错,而且是50岁了,肯定打不过对面一些年轻人,他自然会照应些。
     至于这件事情的对错,不好说,只是为了活命而已,他不会多管。
     吵闹了片刻,老刘叔站了出来,按住王建国。
     “算了,建国,这些粮食给大家留下吧。”
     王建国反手抓住老刘叔的手臂:“老刘,不行,不能违抗上面的指令。”
     老刘叔摇摇头:“没事,有什么事情我担着。”
     听到他的话,王建国愣住了,众人也都安静下来,没想到老刘叔会愿意出这个头。
     这个责任很大,真要担起来老刘叔的位置肯定保不住了,甚至可能吃牢饭,吃枪子都有可能。
     没想到他可以为村民做到这一步。
     众人眼神复杂,刘安深吸了口气,说:“老刘叔,谢了,回头粮食多分你一些。”
     或者就要喊大家上去搬粮。
     就在这时,王建国忽然说道:“刘安,确定这些粮食够我们吃一年吗?”
     刘安顿了下,看着那些粮食算起来。
     王建国说:“肯定不够,今年的收成太少了,这些粮食平分在每个人家里别说一年了,半年都吃不到,可是如果把他们交上去,咱们继续吃食堂饭,只要全国其他地方有收成都会平均分下来,哪怕是跟去年一样了,咱们一人一口饭,也肯定饿不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就是平均的好处,旁边,李勇点了点头,王建国说到点子上了。
     不得不说建国后,一个新兴勃发的国家,最好的地方就是没什么腐败,如果是古代尚且有一句话:‘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说的就是粮食乃至资源分配的不平均,所以古代一旦发生大旱,或者灾害,其惨烈程度是远超于近现代的。
     而这个时期的困难时期,却是资源分配无比平均,全国人们都在饿肚子,但是全国人们也都有一口饭吃,别说什么朱门竹门了,就连最顶上的人,也一样吃的很朴素呢!
     这就是这个时代的精神!是后世都完全不能比的。
     当然集体有集体的好处,也有集体的坏处,那就不能一概而论了。
     因此可以说,如果这些粮食交上去,而国家其他地方有丰收的话,他们说也能跟着吃到好处,在公社食堂能多吃一些。
     这一点村民们自然也都想到了,大家都犹豫起来。
     片刻,王老太爷拄着拐杖走出来,舔了舔嘴唇问:“建国,

第166章 六月底,收粮[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