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64章 左支右绌2[1/2页]

太平天国之东方醒狮 狂野乌鸦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话说奕?提议派妥当大臣与英法谈判,然而清廷中枢此时尚无定见。
     于是,在肃顺主导下,几位重臣就应对之策展开讨论,最终以诏书形式给两广总督叶名琛,传达一条模棱两可的指示——“不失国体,不启边衅”。
     处理完涉外事务,话题转向国内。
     御座之上,咸丰皇帝充满疲惫的声音缓缓响起:“说说,该如何处罚官文和曾国藩?”
     此番战后,官文呈上奏折,大肆抨击胡林翼与曾国藩。
     他称胡林翼大奸似忠、包藏祸心,主动去据守荆州,实则早与左宗棠勾结,一到荆州便投降西贼,致使官文的大好谋划落空。
     胡林翼旧部罗泽南、唐训方等人投降西贼,便是佐证。
     对于曾国藩,官文指责其为保存实力,擅自抗命撤军,导致荆州城孤立无援,是湖北战败的第二罪魁。
     在奏折末尾,官文又旧事重提,强调汉臣不可信。
     他指出与西贼作战时,往往是汉臣率先投降,导致战败。
     如酉阳之战的左宗棠、汉中之战的吴振棫以及此次的胡林翼,皆是例证。
     奏折中,官文言辞激烈地高呼:“祖宗之基业,旗人浴血以奠;大清之山河,八旗舍命以守。今汉臣叛主如过江之鲫,若再弃旗人而用汉将,是断我大清脊梁矣!”
     他还主动请缨,愿赴湖南监督曾国藩作战,即便身死,也在所不惜。
     激昂悲愤之色、拳拳报国之心,跃然纸上,全然不见从武昌城逃出时的狼狈之态。
     尽管众人都知道,官文此举夹杂私心,但他也提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清廷是否还要延续重用汉臣的策略?
     投效粤贼的汉臣寥寥无几,最高官职不过庐州知府胡元炜,且未受重用;
     而西贼这边,从陕西巡抚吴振棫到左宗棠、胡林翼等,皆是进士、举人出身,且被西贼真心任用。
     这给主张重用汉臣的肃顺一党一记耳光,也为官文这类反对派提供把柄。
     曾国藩也呈上自辩书阐明实情。
     他称冬季武陵山区雨雪纷飞、山路崎岖泥泞,收到官文命令时,已无法按期调湘军到荆州。
     若强行执行,所部数万人将被西贼前后夹击,粮草援军皆无,只能全军覆没于武陵山脉的群山万壑之中。
     随后西贼第四军,从宜昌沿川鄂古道,前往恩施围堵湘军便是证明。
     在奏折末尾,曾国藩写道:
     
     臣非不知战败之罪当诛,然若以‘百折千磨之心相察,则颓兵可振,危局可挽。
     昔武侯六出祁山,鞠躬尽瘁,虽星陨五丈而忠义炳于千秋;勾践十年尝胆,忍辱负重,纵暂栖会稽,而壮志终吞强吴。
     臣每思古人之节,未尝不汗透重衣。今虽败师失地,然部伍溃而复聚,旌旗折而更张,将士瘢痂未愈即请缨再战,此诚天地正气所钟也。
     伏乞圣主明鉴万里:臣军屡败屡战,非为苟延残喘,实欲效法范滂‘登车揽辔之志,追慕子卿北海持节之操。
     若蒙圣慈再拨饷械,当效睢阳婴城之守,作砥柱中流;法细柳不动之军,成铁壁横江。必使狂寇知王师百败不馁,湘勇九死无悔。
     臣以衰朽残躯,早置生死于度外,惟念主忧臣辱,敢惜微命?
     但得秣马厉兵,必当知耻后勇,誓扫西贼以报天恩。
     谨将此披肝沥胆之诚,泣血拜表。
     臣国藩顿首谨奏。
     
     奏折中展现的坚韧不拔,与忠君爱国之意,让颇为感性,且一直提拔他的咸丰看得泪水涟涟,感动不已。
     他心中已认可曾国藩的辩词,原谅他的擅自撤军之罪。
     将此事交军机处议论,不过是走个流程。
     群臣议论后形成统一意见呈给咸丰:将官文调回京城,具体任用另行安排;
     严令两广、福建地方官吏,加派兵源和物资支援湖南;
     下旨训斥曾国藩,却不作具体处罚,只严令他整军备战,抵御西贼。
     这并非咸丰与肃顺等人觉得官文所言无理,实乃局势所迫。
     曾部湘军

第264章 左支右绌2[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