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萧云骧、曾水源等人于武昌府衙议事之际,武昌城西门内,在原黄鹤楼遗址以东约半里的蛇山北麓,有一家名为“临江驿”的旅馆。
此地背靠山崖,面向长江水道,风景如画。
密迪乐和他的团队,正在旅馆后院那名为“观澜轩”的议事厅里,分享这两日各自探查所得的情报。
“观澜轩”是一座独立的隐秘青砖平房,厅中,一张八仙桌配着六把太师椅,临江的窗户悬着竹帘。
西墙的博古架上陈列着几个观赏瓷器,东墙挂着一幅《长江万里图》摹本。墙边烛台上的两支大蜡烛,将房间照得通亮。
角落阴凉处立着一具红木冰鉴,镂空格子的盖板,透出丝丝白气。
旅馆的一名伙计轻手轻脚地掀开盖子,把新凿的几块寒冰填入冰鉴,覆在盛着瓜果的瓷钵周围,随后轻轻关门离去。
这里是当下武昌最高档的私人驿馆,每日费用可不低。
但对于这些在华夏靠贩卖福寿膏,赚得盆满钵满的,驻华商务监督署的雇员来说,根本不在乎这点费用。
他们昨日入住这家驿馆后,便四处外出探查,还包下了后院这个僻静之处用于议事。
此次同行共六人,除驻沪领事密迪乐外,其余五人也围坐在房间里。
密迪乐左手边,坐着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他是带嘤驻宁波领事助理,名叫罗伯特·赫德(Robert Hart),也是此次行程的商务代表。
其人神态活泼,眼中满是好奇与兴奋。
右手边,是一位面容冷峻的中年人,名叫亚瑟·塞耶(Arthur Thayer)。
名义上他是密迪乐的助理,实则是皇家海军的上尉。
此番前来,是为了探查长江两岸以及江城的防御体系,评估英舰溯江而上的可能性。
他坐姿端正,神情严肃,目光敏锐。
另外两人,正凑在冰鉴旁翻找水果。
其中一位叫威廉·埃默森(William Emerson),是带嘤于1850年在沪城创刊的《北华捷报》(North China Herald)的记者。
《北华捷报》可是带嘤在华的核心舆论喉舌,主张“武力开拓市场”。
另一位叫哈罗德·格雷厄姆(Harold Graham),是《泰晤士报》远东特派记者。
他们表面上是记者,实际上肩负着收集华夏各种信息的任务。
角落里坐着一名年轻华人,叫陈查理。
他是广州买办之子,牛津大学毕业生。
明面上他是翻译官,实际任务是协助密迪乐解读华夏官场潜规则,贿赂底层官吏。
他安静地坐着,偶尔抬眼观察众人。
“各位先生,我们来汇总一下这两日探知的情报吧。”密迪乐用英语,语气沉稳地说道。
商务代表罗伯特率先开口:“领事先生,各位同事,你们绝对想不到!我竟在这座华夏腹地的城市里,发现了证券交易所和纸钞。”
他夸张地耸了耸肩,从怀里掏出一份股票单据和一张纸钞,递给密迪乐。
“瞧,要不是上面是中文,我还以为是从伦敦证券交易所买来的呢。”
密迪乐接过,在灯下仔细查看。
这股票单据是一张30×2
第332章 使团[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