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踏入唐王府旧地——第三军的临时指挥所银安殿。
殿宇高阔,梁柱森然,昔日王府的威严犹在,如今却已改为作战指挥室。
正厅中央,用木板围起一间宽敞的作战室;两侧庑房,则改为参谋与后勤的办公场所。
众人鱼贯而入,进入作战室。长条桌居中摆放,两侧环绕两圈木椅。
萧云骧径直走到最内的主位坐下,李绣成与梁启贤分别坐于他左右两侧,其余军官依次就座。
各师旅级主官、政委、参谋共计二十余人,连丁保桢与马瑞庭也被萧云骧请来旁听,作战室顿时坐得满满当当。
待众人坐定,萧云骧向汪海洋微微点头:“海洋,先说说裕州方向的战况。”
汪海洋起身,向萧云骧敬礼后,面对众人,声音洪亮地讲起战事:
“大王,各位同袍。我们于十一月十七日攻破裕州城,随后在城东十里构筑阵地。”
“四日后,也就是十一月二十一日,东北叶县方向,果然出现约四五千人的青军援军。”
“他们与我军数次交手,均未能占得便宜。又见我布防森严,便转而掘壕筑垒,与我军形成对峙。”
萧云骧微微颔首:“这支青军的士气、装备如何?”
汪海洋略带笑意地回道:“大王,青军依旧是老样子——军纪松懈,士气不高。若非军长严令我们固守裕州、不得浪战,早就将他们击溃了。”
他话音刚落,堂中便响起一阵低笑。
自西军出川以来,屡战屡胜,众人对青军已渐有轻视之意。
“不过,这次青军倒是谨慎了许多,几次试探后,便退守筑营,只守不攻。”
他话音未落,身旁的陈坤书便低声嘟囔:“僧格林庆那狗东西在樊城外吃了大亏,如今又见着我们,哪还敢轻举妄动?”
他嗓门天生洪亮,虽是低语,仍被众人听得一清二楚。
汪海洋瞥了他一眼,反驳道:“陈斜眼,你这回可猜错了。来的是‘临淮军,主帅是袁甲三。”
萧云骧闻言,脑海中迅速浮现出军情局关于此人的资料:
袁甲三,豫省陈州府项城人,今年四十九岁。出身寒门,少年丧父,由母亲一手抚育成人。
自幼勤奋苦读,科场顺遂。二十二岁中秀才,三十岁中举,三十一岁中进士。
初任礼部主事,后升军机章京,官至礼部郎中。
1850年转任御史、给事中,以刚直敢谏着称。曾弹劾广西巡抚郑祖琛“慈柔酿乱”,江西巡抚陈阡“贿赂交通”,致二人被罢免。
他反对恢复捐官制度,直言其弊端,震动朝野。
今年初,被青庭任命为皖省帮办团练大臣,后改任豫省团练大臣,协助僧格林庆围剿捻军。
思绪一转,萧云骧开口问道:“这支‘临淮军,与我们之前所遇的相军比较,战力如何?”
汪海洋略作思索,答道:“回大王,士卒训练、作战主动性、勇猛程度,都比不上相军。装备方面,大部仍以冷热兵器混杂为主,火器多为火绳枪、燧发枪。”
说到这,他神情一肃,环视众人,语气郑重起来:“但此番一战,我们发现了一些新东西。”
话音刚落,他便低声吩咐身后的一位参谋几句,那参谋点头离去。
汪海洋继续说道:
“他们有些火炮,射程可达三四里,远超我们以往所见的劈山炮。”
“部分枪弹在四五百米外,仍具杀伤力,这已不是火绳枪、燧发枪能做到的。”
陈坤书瞪大了眼,看向汪海洋,狐疑道:“老汪,你该不是吹牛
第384章 起风了[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