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06章 无线电技术突破[1/2页]

大明1810 轩云子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1833年年初,神州皇家科学院里,法拉第站在科学院大门口,他正站在一个戴着耳机的工程师身后,而那个工程师正在一个方块型的仪器前,左手有规律的按压一个传感器,每次按压都伴随着嘟嘟嘟的声音
     法拉第紧张的看着工程师根据他面前的手册,有规律的长短按着手中的传感器
     而在科学院最后面的院子里,一个汉人面孔的神州科学家也在操作着一个一样的仪器,根据耳机中传来的有规律的长短波声音,对照面前的秘密本写出相对应的汉字
     ”你好“
     汉人科学家在纸上写下你好两个字
     顿时周围围观的科学家们发出欢呼
     “李博士,你的发明成功了!!!”
     一个英国裔科学家直接把被他称为李博士的男人抱了起来
     众人欢呼过后,李博士重新坐回板凳上,他一边根据设定好的波段回复了十分清楚四个字一边看向旁边的天线
     几乎是几个呼吸的时间,科学院门口负责操控仪器的工程师就接收到了传来的电磁波,很快便按照本子上的对照密码在纸上写出了十分清楚四个字
     法拉第看着工程师在纸上写下十分清楚四个字,激动的都快哭了
     自从9年前法拉第和朱怡伦书房一谈后,法拉第回到科学院就带着自己的团队开始对磁场扩散和电生磁开始做大量实验研究
     法拉第先是实验了电生磁产生的必要条件,他发现,当电流通过导线时,会在导线周围产生磁场,并且磁场的强度和方向与电流的大小和方向有关
     电生磁,即电流产生磁场的现象,是电磁学领域最基础的原理之一,揭示了电与磁这两种看似独立的自然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核心在于运动的电荷(电流)会在周围空间激发磁场,这一现象最早由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在1820年通过实验偶然发现,后经安培、法拉第等科学家的深入研究,逐步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
     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汉斯·克里斯蒂安·奥斯特在一次课堂演示中偶然观察到,当导线中通过电流时,其附近的小磁针发生了明显的偏转。这一现象彻底颠覆了当时电与磁是两种完全独立现象的主流认知,在此之前科学家普遍认为电(如摩擦起电)和磁(如磁石吸引铁屑)毫无关联
     奥斯特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通电导线的周围会产生一种特殊的作用力,能使磁针偏转,且偏转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关
     例如,当电流从导线的一端流向另一端时,磁针会沿特定方向旋转;若改变电流方向(如将电池正负极对调),磁针的偏转方向也会随之反向,这一发现首次证明了 电流能够产生磁场,拉开了电磁学研究的序幕
     从微观角度看,电流的本质是电荷的定向移动(例如金属导体中自由电子的定向流动)而磁场正是由运动的电荷(即电流)产生的。
     根据现代电磁学理论(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基础),一个运动的电荷会在其周围空间激发磁场。当大量电荷(如导线中的自由电子)沿着固定方向(即形成电流)运动时,它们产生的磁场会叠加起来,在导线周围形成稳定的磁场分布
     电生磁从微观层面来看就是毕奥萨伐尔定律,从宏观层面来看就是安培定律
     法国科学家安德烈玛丽·安培通过一系列实验验证了电流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如两根平行通电导线,当电流方向相同时相互吸引,相反时相互排斥),并提出了分子电流假说(认为物质的磁性源于内部微观环形电流的定向排列),进一步巩固了“电生磁”的理论基础
     右手定则的应用,通过简单的实验操作(如用右手握住通电直导线,拇指指向电流方向,四指环绕方向即为磁场方向),可以直观验证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的对应关系,成为教学和科研中的经典验证方法
     其次法拉第团队又研究了发射装置和接收装置的原理
     发射装置的核心是利用电流产生磁场,并通过控制电流的变化来实现特定信息的编码和传输。例如,在基于电生磁原理的早期电磁发射装置中,通过改变导线中的电流大小和方向,使其周围磁场发生相应的变化
     这种磁场的变化可以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周围空间传播,或者通过特定的导体结构将磁场能量定向发射出去。从本质上讲,发射装置是将电能转化为磁能,并以某种可传播的形式释放出去,其关键在于精确控制电流的变化规律,从而实现对发射信息(如信号强度、频率、方向等)的精确控制
     接收装置的主要功能是感知发射装置所产生的磁场变化,并将其转换为可识别的电信号或其他形式的信号。当发射装置产生的磁场发生变化时,附近的接收装置中的导体(如线圈)会切割磁感线,从而在线圈中产生感应电动势(根据电磁感应原理,这是法拉第后续的重要发现)
     这个感应电动势会驱动导体中的自由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接收装置通过对这个感应电流的大小、方向和变化频率等参数进行检测和分析,就可以还原出发射装置所传递的信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例如,在简单的电磁通信系统中,接收装置可以根据接收到的磁场变化引起的电流变化,判断出发射端是发送了特定的信号编码,从而实现信息的接收和解读
     研究完这些后,信息的编码和解码便清晰明了起来
     而年仅23岁的李振风,在法拉第教授的电磁感应现象发现后,在1825年到1826年期间进行了大量研究,再根据法拉第团队对电生磁原理和接收装置的研究,研究出了一套独特的汉字编码和解码的系统,再通过大量导体实验最终确认,网面的铁制接收天线是最好能定向接收空气中的电磁波的导体
     1830年33岁的李振风在法拉第的协助下成功发明了神州历史上第一台无线发报机,比世界上公认的莫尔斯在1837年发明的有线电报机还早了4年
     而且李振风是直接跳过了有限电报到来到了无线电报阶段
     无线和有线之间的区别就是有线传输需要电线作为信息传递的媒介,理论上只要这条电线够长就能实现长距离通信,而无线则不需要,无线发报机的媒介则是天线通过空气中的电磁波进行传递
     当神州的第一台无线电发报机实验成功的消息传出去的时候,在普通百姓圈子里倒是没引起什么太大的波澜,反倒是在神州电磁学研究圈子里引起了轩然大波
     同时,另一边的神州商人圈子

第206章 无线电技术突破[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