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邦十五年四月,越国从明国采购的首批零件运抵会稽城。汉城纺织厂立即将这些零件安装到织机上进行试用。
试用结果显示,这批零件的合格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五,织机的故障率相比之前下降了百分之七十,生产效率也因此提升了百分之二十。赵显随即向朱祁锂建议,应尽快与明国签订长期交换协议,以确保零件供应的稳定性。
然而,此时明国突然提出要修改协议条款。他们要求将交换比例从原来的一吨铁矿石换两箱零件,改为一吨铁矿石只能换一箱半零件。他们提出的理由是近期国际市场上铁矿石价格上涨,而且明国国内的工厂自身也需要大量零件。
朱祁锂接到这个消息后感到十分愤怒。他认为明国这是坐地起价,看准了越国没有其他可靠的零件供应渠道。但为了保证工厂的生产能够持续进行,他不得不接受明国的修改要求。他再次派出特使前往松京城,与明国签订这份长期交换协议。
与此同时,虞国的技术普惠计划取得了新的进展。松风省的农机厂成功研发出一种新型播种机。这种播种机采用了标准化的零件设计,不仅生产效率比旧型号提升了百分之三十,维修起来也更加方便。
来自韩国和代国的订单已经排到了下半年。工业部还组织技术人员编写了《精密设备操作指南》,并将其翻译成联邦内各国的语言,免费发放给劳动国际的所有成员国,以帮助它们培养自己的技术工人。
联邦十五年五月,明国的“技工扶持计划”正式开始实施。松江府的纺织厂给每位熟练技工每月发放五块银元的额外补贴。苏州府的机械厂则将技工的工资普遍提高了百分之十五。
皇室对这些积极配合的工厂减免了百分之十的税收。但计划实施一个月后,户部的统计数据显示,申请移民虞国的技工数量仅减少了百分之十。大多数技工表示,虞国不仅工资更高,还提供免费的医疗和教育保障,这些是明国仅仅依靠补贴无法比拟的。
朱祁钧在御前会议上无奈地表示,明国只看到了虞国表面的工资待遇,却没有看到其深层的制度优势。
他提到虞国的工人能够参与工厂管理,能够通过工会组织有效维护自身的权益,这些是明国给予再多补贴也难以做到的。他认为如果不进行制度上的改革,恐怕很难真正留住工人。
内阁大臣们陷入了沉默。他们心里都清楚,改革制度意味着要触动资本家的既得利益,推行起来难度极大。
最终,御前会议决定,先在松江府选取两家纺织厂作为试点,试行“工人代表参与管理”制度。允许工人代表参加工厂的生产会议,并提出意见和建议,但工厂的最终决策权仍然掌握在资方手中。
联邦十五年六月,越国与明国之间的长期交换协议正式生效。根据协议,越国每月需要向明国供应一千吨铁矿石,用以换取一千五百箱零件。
但这样一来,越国钢铁厂因为铁矿石供应紧张,钢材产量较之前下降了百分之十五。造船厂因为无法按时拿到足够的钢材来完成订单,只能向客户支付违约金,这让原本就紧张的越国财政状况进一步恶化。
朱祁锂在皇室会议上叹息。他表示越国现在陷入了两难境地:不购买零件,工厂会停工;购买零件,又导致钢铁厂减产。他说如果越国能像虞国那样,自己掌握零件的生产技术,就不用再看别人的脸色行事。
工业大臣建议,可以考虑从虞国引进零件生产的技术和设备。虽然这可能意味着需要接受虞国提出的一些制度性要求,但从长远来看,是解决根本问题的办法。他举例说南煦洲之前就是接受了虞国的制度,才建立起自己的零件生产线,现在基本实现了自给自
第364章 僵持试探[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