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联邦三十八年正月,玄中城的雪尚未完全消融,劳动国际的晨会已持续了一个时辰。朱昭熙面前的文件堆积如山,其中最显眼的是三份标注着“急件”的报告,分别涉及明国研究院的最新动态、南武洲残余势力的资金流向以及越国钢铁厂股权交接的争议记录。
     “明国那边有新动作。”李怡推过来一份情报,“他们从南武洲买了一批淘汰的精密量具,声称要‘校准国产机床。但我们的人查到,这批量具里混了三件虞国十年前的光学测微仪,精度能达到千分尺级别。”
     朱昭熙拿起记录翻阅,“他们连基础的量具校准都解决不了?”
     “技术部分析过,明国的铁匠铺连标准量规都做不统一。”李怡补充道,“松江府的三家纺织厂,用的棉纱细度标准各差百分之五,织出的布根本没法混批。他们想买测微仪,大概是也想仿我们的零件公差体系。”
     正说着,工业部的人敲门进来,递上一份检测报告:“宁国的特种焊条车间试生产了,样品送过来了。”
     报告显示,宁国生产的焊条焊缝强度比虞国标准低百分之十五,而且焊缝里有气泡。技术人员在备注里写:“他们用的锰铁纯度不够,脱氧剂配比也不对,应该是没掌握我们的炉前分析技术。”
     “让他们的人来虞国培训。”朱昭熙放下报告,“就说免费教,但必须让工人代表全程参与,记录操作流程。”
     与此同时,远在明国松京城的联邦工业技术研究院里,一片忙碌景象。王工程师盯着光学测微仪的镜片,眉头紧锁。测微仪的刻度盘上,每一小格代表百分之一毫米,然而研究院车床加工出的零件,误差却能达到半毫米。
     “这玩意儿根本没用。”一个技工嘟囔着,手中的齿轮毛坯还沾着铁屑,“咱们的锉刀都磨不到这么细,测再准有什么用?”
     李琮走进来,手里拿着一份从虞国工厂偷带出来的《零件检验规程》:“别管精度了,先按这个规程仿。虞国的齿轮都有编号,咱们也刻上,至少看着像那么回事。”
     他指着规程里的“三级检验制度”:“从今天起,每个零件都要过三个人的手,第一个查尺寸,第二个查硬度,第三个盖章放行。查不出问题就扣工钱。”
     但技工们很快发现,这项制度在明国根本行不通。查尺寸的技工不认识精密量具,查硬度的拿错了检测标准,最后盖章的干脆把不合格的零件混了进去。不到半个月,就有五十多个劣质齿轮被装到了纺织机上,导致三台织机卡轴停机。
     消息传到朱祁钧那里,他正在看户部的奏报——推行九时辰工作制后,明国的布匹产量反而比去年同期降了百分之八。大臣们在朝堂上吵成一团,有人主张恢复长工时,有人主张严惩技工。
     “都别吵了。”朱祁钧把奏报拍到桌上,“让研究院把虞国的检验规程在每个工厂贴十张。再从虞国雇两个老技工来,多少钱都行。”
     而在越国,麻烦出现在股权交接上。劳动国际派来的代表要查钢铁厂的账目,周启元却只给了流水账,未附原始凭证。
     “这些都是商业机密。”周启元

第374章 技术隐忧[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