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43章 来自民间的呐喊![1/2页]

吾乃世家子 天心不二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李承乾耳中传来闷雷阵阵,本是略显茫然的心态瞬间被抚慰了许多。
     这才有个誓言的样子嘛!
     昔年殷鉴不远,在李世民与天机老人的通力合作下(忽悠),在李承乾的脑中刻入了极深的执念。
     因此,莫看此人也算是追随着天机老人学了好多唯物主义知识,实则骨子里仍是信奉唯心主义那一套。
     说来也怪不得他,概因他的便宜师父,无论是自身的天人感应还是一身所学,皆是包裹着浓重的神秘色彩。
     而崔尧此人,为何能得到身为帝王的李承乾,近乎变态的信赖。
     多多少少算是受到了天机老人的余荫。
     在李承乾看来,天机其人,乃是上天所赐,特地为保大唐不朽社稷而出的世外圣人。
     而崔尧,作为谪仙指定的传人,其使命早已被上天暗中安排妥当。
     这种奇怪的宿命论,或许才是李承乾如此矛盾的根本。
     正是在帝王心术与谶纬之术互相角力之下,于是李承乾帝王之路才显的如此小心翼翼与自相矛盾。
     如此优柔寡断的性格,想必也是英明如李世民,也难以预料的到的。
     可奇葩就奇葩在这里,平庸的帝王却正好伏在了帝国最强劲的上升期,无为的帝王好巧不巧的暗合了黄老的无为之治。
     于是在大臣们各种如脱缰的野狗般的奇思异想下,整个帝国竟是一片欣欣向荣。
     与此同时,先帝李世民留下的各种制衡手段,偏偏又使得帝皇之位稳如泰山!
     到了此刻,谁也说不清到底是先皇有先见之明,还是李承乾当真是天命加身,一代糊涂明君就此显露峥嵘。
     就在李承乾陷入臆想之际,天空中下起了朦朦小雨,雷雨交接本是再正常不过的自然现象,可李承乾并不这么想。
     他固执的认为,这就是上天对于崔尧与他的誓言见证。
     在这种固执的认知中,他下意识地就忽略了以前某人天人感应之时,从来都是干打雷不下雨。
     崔尧没有注意到李承乾地微妙心态,他皱着眉头看着天空,此前他却有一丝心悸地感觉,可若是究其根本,却又毫无所得,于是只得抛开心中杂念,吩咐起维持会场的金吾卫。
     “将预备好的罗伞撑开, 把亭台高处的避雷大戟竖起,接好锁链。”
     “喏!”
     托某人的福,大唐的对于雷霆的认知遥遥领先,各种避雷设施一应俱全,早就走进了千家万户。
     各种形式的避雷针甚至形成了产业,宫中与武勋之家一般以各种武器的样式作为载体。
     民间的各种花样可就多了,什么兽形、飞鸟,花草虫鱼,花样多的很。
     这两年流行一种墓碑样式的奇形避雷针,倒不是为了纪念什么先人,而是一种特殊的诅咒载体。
     话说,正常人也不会让自家先祖遭雷劈吧?
     于是隋炀帝杨广的名讳这两年频频出现,尤以河北道居多,也算是一种另类的走入寻常百姓家吧。
     收拾停当,场面也未显慌乱,作为入秋的第一场雨,民间按照农时,多视为吉祥天相,故而众人只见欢喜,并无人排斥。
     “陛下,既然新辟属地受到如此追捧,难免会有纠纷产生,还请陛下定下一个章程,也好让众人依矩行事。”
     李承乾收回逸思,随口答道:“本就是荒蛮之地,谁占了就是谁的,需要规矩吗?不过既然都是朕的属地,那么不管谁占了多少,税却是不能少的。”
     长孙无忌急忙插言:“敢问陛下,若是地广人稀之地,再启用丁口税确是不妥啊。”
     李承乾灵光一闪,一个曾经听闻的名词偶然浮现在脑中,于是随口说道:“摊丁入亩吧。”
     在座的谁也不是大字不识一个的文盲,区区四字之事一入耳,便知其中三昧。
     于是刚才还汹涌的热情,似乎有所减退。
     崔尧见状,马上提问道:“敢问陛下,田税几何?”
     李承乾浑不在意的说道:“五年免税,五年之后也不需交粮,按土地面积折算,一亩十文每年即可。”
     众人的心态就如过山车上的游客,在陛下与户部尚书大人的对话中,来回拉扯。
     太原王氏的家主疑惑道:“难道朝廷不需那新地之粮供养?”
     崔尧解释道:“眼下运费太高,一趟一趟的拉回来不合算,莫不如就地建仓,统一收购,一年一运即可。”
     “收购价呢?”
     崔尧撇撇嘴道:“考虑到运输成本,自然不能与本土齐平,暂时先按本土全年均价的七成折算吧。”
     “那我等总能自行买卖吧?”
     “卖给谁去?我就问问,你卖给谁?卖给原住民吗?人家也种粮食啊!”
     “老朽是说卖于九州大地。”
     “行啊,你若是有本事造出跨海巨舟,便随你卖去。”
     ……
     尼玛,这不成两头堵了吗?谁家有资本能独立造出那等庞然大物?谁?对了,崔氏就能造……
   

第243章 来自民间的呐喊![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