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选择有哪些?”赵晴鸢冷静地问道,她的专业素养让她迅速从震惊中恢复过来,开始寻求解决方案。
“摆在面前的路径,主要有三条。”戴维斯回答,“第一,谈判获取授权。这是最常规的做法。但根据我们了解到的信息,MP3专利池的组织者态度强硬,他们很可能会参照CD专利池的模式,收取高昂的入门费和按销售额或出货量计算的专利费。
初步估算,这笔费用可能会吃掉你们产品利润的很大一部分,甚至让你们失去成本优势。”
“第二,尝试挑战专利的有效性。”莎莉文接口道,“我们可以进行更深入的现有技术(Prior
Art)检索,或者对专利权利要求的写法进行更细致的分析(Claim
Construction),寻找其可能存在的无效点或不被侵权的辩护空间。
比如,我们初步发现,关于心理声学模型应用的一些早期研究,可能早于部分核心专利的优先权日,这或许可以作为挑战其新颖性(Novelty)的突破口。
但是,”她话锋一转,“挑战专利有效性的难度极大,需要投入巨大的时间和金钱进行证据搜集、专家证词准备和法庭辩论,而且成功率无法保证。这是一场高风险、高投入的豪赌。”
“第三,技术规避(Design
Around)。”戴维斯继续说道,“理论上,可以通过修改产品的技术实现方式,来绕开专利的保护范围。
但这需要贵司的技术团队与我们紧密配合,对每一项可能侵权的专利点进行详细分析,并找到替代的技术方案。问题在于,MP3的核心原理专利覆盖很广,完全规避的难度非常大,而且很可能导致产品性能下降、与标准不兼容,或者产生新的侵权风险。”
三条路,似乎每一条都布满了荆棘。
会议室里再次陷入了沉默。工程师们看向林轩,等待着他的判断。他们知道,在技术层面的可行性评估上,林轩的意见至关重要。
林轩沉吟片刻,开口问道:“戴维斯先生,莎莉文女士,关于挑战专利有效性,你们提到的‘心理声学模型应用的早期研究,具体是指哪些方面?
能否集中力量,深入挖掘一下上世纪80年代末期,在信号处理、语音编码以及一些不太主流的学术会议(比如ICASSP或一些欧洲的信号处理会议)上发表的相关论文或技术报告?我隐约记得,当时似乎有一些关于‘感知编码(Perceptual
Coding)的理论探讨,可能与MP3模型的部分基础原理存在重叠。”
林轩的这番话,看似随意,实则精准地指向了他前世记忆中MP3专利历史上一个确实存在争议、并被后来挑战者反复利用的薄弱环节。
戴维斯和莎莉文眼中都闪过一丝惊讶。他们没想到这位年轻的CEO对如此专业和久远的技术细节都有所了解。“林先生,您的方向非常有价值!”戴维斯立刻回应,“我们会立刻调动资源,沿着您指出的方向进行地毯式的文献检索和分析!如果真能找到强有力的Prior
Art,那将是我们最重要的突破口!”
“很好。”林轩点点头,“那么,我们的策略就很明确了:多管齐下,争取时间和空间。”
他看向赵晴鸢:“晴鸢,我需要法律团队做到以下几点:
一、
优先投入资源,沿着‘感知编码这条线,进行最深入的Prior
Art检索和分析,评估挑战核心专利有效性的成功率和成本。
二、
对MP3专利组合进行详细的Claim
Mapping,明确我们现有产品(Pioneer
V1)和正在设计的‘启明二号中,具体哪些技术特征落入了哪些专利的保护范围,评估规避的可能性和代价。
三、
加速我们启明芯自有知识产权的布局!包括‘启明一号/二号的SoC架构创新、低功耗设计技术、电源管理方案、‘灵动滚轮的实现方式,甚至我们‘盘古EDA工具中的一些独特算法思路,都要尽快整理成高质量的专利申请文件,在全球主要市场(美、欧、日、中、韩、台)进行申请!我们要尽快建立起自己的‘专利围栏,不仅用于防御,更要为未来的交叉授权谈判准备筹码!”
他又转向顾维钧和陈家俊:“技术团队这边,配合法律团队做好Claim
Mapping和技术规避的可行性分析。同时,也要在‘启明二号和未来产品的设计中,有意识地采用一些我们独有的、能够形成专利保护的创新设计,进一步巩固我们的技术壁垒。”
最后,他再次看向屏幕上的律师:“至于与专利池的谈判,我们可以保持接触,姿态可以灵活,表示尊重知识产权,愿意探讨合理的授权方案,但暂时不做出任何实质性承诺。我们需要时间来完成我们的法律分析和专利布局。这个‘拖延和‘斡旋的艺术,就交给赵女士和各位专业律师了。”
第74章 专利迷雾与法律“探路”[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