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4章 朕行事,何需解释[1/2页]

北宋:我成了赵佶 读史明智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李妈妈一把夺过了李师师卷起一半的宣纸,展开观看,朗声读道:
      “《少年游》。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
      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
      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李妈妈没读落款,便惊叹道:
      “好词、好词啊!
      啧啧啧,不愧是号称‘词家之冠的周大人所填的词啊!
      韵律工整,意境妙极、郞情妾意、引人遐想。
      那些相公、文人们,最好的就是这口了。
      可惜,师师你已经被赵大官人包下,最近时日,不宜再出面弹唱这首《少年游:并刀如水》了。
      妈妈先将这词拿去前院矾楼,借给你的姐妹们学唱。
      稍后,妈妈再将这首词还于你。”
      “妈妈,不必还了!”李师师冷冷道:“女儿已将这词记住了。
      不过,女儿好心提醒妈妈,最好不要将这词传扬出去,免得惹祸上身!”
      李妈妈笑嘻嘻地道:“一首新词而已,能惹什么祸上身呢?
      师师你莫忘了你爹爹入狱后,是谁收留了你,是谁教你弹曲唱词、歌舞书画的?
      是谁给了你如今的荣华富贵?”
      “都是妈妈给的!”李师师叹气道:“女儿终身也不敢忘记妈妈的好。女儿四岁半流落街头时,是妈妈您收养了我!”
      “师师,你记得就好。”李妈妈得意一笑,道:“那你就不要吝惜这词借与你的姐妹们学唱了!”
      李妈妈说完,便兴高采烈地拿着书写着《少年游·并刀如水》的宣纸,离开了。
      李师师暗叹道:“若赵郞真的是当今的赵官家,那么,这矾楼可能要惹祸上身了。”
      可是,她知道自己根本就劝不动固执的李妈妈,多说也是无益。
      …………
      方才,赵吉和梁师成出院后,得到翠儿报信的王黼,慌忙地跳下床,穿好下裳,便慌张地跑出矾楼。
      他跑到大门口,来到赵吉的面前,躬身见礼,低声道:“官家,玩得尽兴否?
      这么快,就要回宫去了吗?”
      “王先生,你玩得尽兴就好!”赵吉瞪了一眼王黼,又呵斥道:
      “王先生,忘了出行之前的吩咐了吗?”
      “是在下一时大意了,本以为这街上已无行人,故此那般称呼主子的。”王黼辩解道。
      赵吉借着灯火通明的矾楼投射到街道上的灯光,看到王黼长得人高马大,穿着丝绸衣裳,还算仪表堂堂。
      王黼那黑中偏黄色的头发高高地束在头顶,两个大眼珠子也是金黄色的,目光却炯炯有神,其嘴巴巨大,很像只大蛤蟆的嘴。
      赵吉一瞧王黼的长相,就跟中原汉人长得不一样。果然史书上记载说,王黼有胡人血统,诚不欺我啊!
      赵吉一挥手,道:“我们快走吧!”
      “遵命!”王黼一边答应着,一边解开矾楼门前栓马桩上的白马,先牵到赵吉的面前。
      他们君臣三人,之前翻皇宫院墙跳出来后,先去了王黼的府上,换乘了三匹马之后,才来逛矾楼的。
      作为穿越者的赵吉没有骑过马。
      现在,他看到王黼让他骑马回宫,他略一迟疑后,便通过原主宋徽宗留下的记忆,想起如何上马了。
      没有想到,王黼见到赵官家迟疑着没有上马,他心里怀疑:莫非是官家私会李师师,累乏了龙腰,才上不了马吗?
      王黼很有眼力见地走上前,趴俯在地面上,小声道:“‘神宗,请踩在臣的后背,以便上马。”
      赵吉心里暗叹:这奸臣虽对国家非常有害,但论奉承、服侍朕、让朕舒服的能力,那些刚直的大臣们属实比不了啊!
      赵吉没有客气,左右脚分别狠狠地踏在王黼的后背上,便搬鞍认凳上了马,他双手拉住缰绳,双脚伸进马镫里踩好。
      王黼忍着后背的痛,起身又将那匹枣红马牵来。
      他对梁师成以父礼事之,尊敬道:“恩府先生,我扶您上马!”
      梁师成被扶上了马,最后,王黼才骑上了自己的那匹黑骠马。
      快马加鞭,蹄踏薄霜,三人来到宫城东华门附近的某处较偏僻的宫墙外,勒马驻足。
      北宋的国都汴京城,共建三道城墙,从外向里分别是:外城、皇城、宫城。
      号称京城七十二这首的矾楼,在宫城的东华门之外。
      而北宋又不像唐代那样实行宵禁,因

第4章 朕行事,何需解释[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