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盛夏,全球科技格局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动荡。欧美数字生态联盟虽在“鸿蒙协议”上做出妥协,却暗中酝酿着新一轮的技术围剿。他们以“人工智能伦理”和“新能源标准”为突破口,企图在新兴领域重新夺回话语权。而此时的天宇电子,正站在人工智能与新能源产业变革的风口浪尖,成为众矢之的。
陈宇站在未来科技研究院的实验大厅内,目光落在中央巨大的量子计算机模型上。这台代号“启明”的设备,承载着中国在算力领域实现弯道超车的希望。然而,技术团队负责人的汇报却让气氛骤然紧张:“陈总,欧美企业联合申请了数百项与量子计算相关的基础专利,我们的研发路径几乎被完全封锁。”
与此同时,新能源部门也传来噩耗。原本与天宇电子合作开发电动汽车的德国车企,突然单方面终止协议,转而加入欧美主导的“清洁能源联盟”。该联盟制定的电池标准、充电桩协议,将中国企业的技术方案彻底排除在外。
“这是一场全面战争。”陈宇在高管会议上敲打着桌面,“他们想在人工智能、新能源这些未来赛道上,把我们永远钉在产业链低端。”他调出全球产业地图,红色的光点代表着天宇电子的布局,却被层层蓝色阴影包围,“但他们忘了,真正的创新永远不会被专利牢笼困住。”
在人工智能领域,陈宇决定另辟蹊径。传统的深度学习依赖海量数据和西方主导的算法框架,他却将目光投向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混沌理论”。未来科技研究院联合国内顶尖高校,成立“太极智能实验室”,尝试以东方思维重构人工智能底层逻辑。当实验室成功研发出“太极神经网络”,实现用更少的数据量达成更高精度的图像识别时,国际学术界一片哗然。更令欧美企业震惊的是,天宇电子宣布将该技术开源,邀请全球开发者共同完善。
“真正的科技进步不该被专利垄断束缚。”陈宇在国际人工智能大会上说道,“我们希望通过开放,构建一个超越地缘政治的智能生态。”这一举措迅速吸引了全球众多科研机构和初创企业,“太极智能”的开源社区在三个月内汇聚了来自87个国家的开发者,形成了足以抗衡西方技术体系的新势
第390章 破晓之战[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