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4章 寻访线索:初遇蔡琰[1/2页]

算鼎三国:玄镜红颜录 猫啃月亮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得到了李县尉那近乎羞辱的“许可”,我并未耽搁。核完手头最紧要的一批账目,已近午时。
  我匆匆扒了几口衙门提供的粗粝饭食,便依照王粮曹行程记录上那模糊的记载,寻到了城南一处相对清净的客栈。
  据说,名满天下的大儒蔡邕蔡伯喈先生,因避朝中宦官之祸,携家眷暂居于此。
  客栈不大,但收拾得颇为雅洁。我整理了一下略显寒酸的衣袍,心中不免有些忐忑。
  我不过一介郡府小吏,要拜访的是当世大儒,即便只是询问与案情相关的些许细节,也怕唐突了佳客。
  通报了姓名和来意(只说是县衙公干,询问王粮曹昨日拜访之事,未敢提及“鬼面案”),客栈的伙计引我到后院一处僻静的小院前。
  院门虚掩着,隐约能听到里面传来一阵低沉而悠扬的琴声,如怨如诉,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清愁,在这喧嚣渐起的午后,显得格外脱俗。
  琴声戛然而止。片刻后,一个清脆的女声响起:“请进吧。”
  我推开院门,眼前是一方小巧的天井,几竿修竹在墙角摇曳,石桌石凳,布置简单却不失雅致。
  一个身着素色衣裙的少女正端坐在石桌旁,面前放着一张古琴,纤细的手指刚刚离开琴弦。
  她抬起头,看向我。那一瞬间,我仿佛觉得整个喧闹的阳翟城都安静了下来。眼前的少女,约莫十六七岁的年纪,发髻简约,未施粉黛,却自有一股清水芙蓉般的天然风致。
  她的眉眼如画,清澈的眸子里,既有少女的纯净,又似乎蕴含着超越年龄的聪慧与忧思。方才那如泣如诉的琴声,想必就是出自她手。
  我定了定神,上前一步,躬身行礼:“在下陆昭,阳翟县衙书佐,奉命前来,请问昨日王粮曹拜访蔡先生之事。唐突之处,还望见谅。”
  少女站起身,微微颔首还礼,声音轻柔却清晰:“陆书佐有礼。家父今日偶感风寒,不便会客。昨日王粮曹来访时,小女子恰在旁边侍奉,或可知晓一二。请坐。”
  她便是蔡邕之女,蔡琰(也就是后世称的蔡文姬)吗?我心中暗忖,依言在石凳上坐下,尽量让自己的姿态显得不那么局促。
  “多谢姑娘。”我道,“敢问姑娘,昨日王粮曹前来拜访,所为何事?逗留了多久?期间可有什么异常言谈举止?”
  蔡琰略作回忆,语调平和地答道:“王粮曹是为核对家父名下几亩薄田的租佃文书而来,似乎是县衙的例行公事。他大约在未时初(下午1点左右)抵达,逗留了约莫半个时辰。期间言谈尚算恭敬,只是……似乎有些心不在焉,偶尔会望向窗外,神色略显急躁。”
  “心不在焉?急躁?”我敏锐地捕捉到这两个词,“姑娘可否细说?”
  蔡琰想了想,道:“也并非十分明显。只是他核对文书时,偶尔会停顿下来,目光飘忽,手指无意识地敲击桌面。家父问及田租细则,他回应时也似乎慢了半拍,不似平日那般精明干练。我当时以为,他或许是有急事要办。”
  这与我的推测隐隐吻合。王粮曹并非无故耽搁,而是有心事,甚至可能是在等待什么,或者要去办什么不便明言之事。
  我将这一点默默记在心里,又问道:“那他离开时,可曾提及要去何处?或是与何人有约?”
  蔡琰摇了摇头:“并未提及。他告辞时只说了句‘公务在身,不敢久留,便匆匆离去了。”
  线索到这里似乎又断了。但我并未立刻放弃,而是换了个角度:“姑娘博闻强识,家学渊源

第4章 寻访线索:初遇蔡琰[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