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的人造语言符号。
可能性三:
样本量太小。几枚令牌上的符号数量,可能不足以完全展现其真实的频率分布规律。
无论哪种可能,都意味着破解难度大大增加。
我没有灰心,转而尝试第二种方法:
分组与序列分析。
单字母替换行不通,那么,有没有可能是以词组或者固定短语为单位进行加密的呢?
我开始尝试将令牌上的符号序列,按照不同的长度进行分组:两个符号一组、三个符号一组、四个符号一组……然后,我再统计这些“符号组”出现的频率。
如果存在某个高频出现的符号组,那它可能对应着某个常用的词语或短语(比如“将军”、“奉孝”、“速回”之类)。
这项工作比单字母统计更加繁重。我需要在沙盘上不断地排列、组合、标记、比对。沙盘很快被各种符号和线条占满。
我还尝试分析符号之间的相邻关系。哪些符号经常一起出现?哪些符号几乎从不相邻?这或许能揭示其内部的语法结构或组合规则。
比如,如果符号A后面总是跟着符号B,那么AB可能是一个固定的词根或语法结构。
我甚至动用了一些更基础的概率学思想(虽然这个时代的数学体系还没有明确的概率论):如果一个符号序列完全是随机排列的,那么理论上各种组合出现的可能性应该大致相等。
而现在,我需要寻找的是那些“非随机”的、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模式。
时间在专注的计算和推演中悄然流逝。油灯的灯油已经耗去小半。
我的额头渗出了细密的汗珠,眼中也布满了血丝。进展依旧缓慢。虽然我发现了一些似乎略有规律的组合,比如某两个符号总是倾向于一起出现,或者某个符号从未在序列的开头出现过。
但这些零星的发现,还不足以构建起完整的破解体系。它们就像是夜空中零散的几颗星星,虽然亮着,却无法勾勒出整个星座的轮廓。
我停下手中的算筹,揉了揉酸涩的眼睛。看来,单纯依靠数学分析,是无法独立解开这个谜题的。
这套密文的设计,显然融合了其他的加密思想。我将目光投向了正在翻阅古籍的蔡琰姑娘。
或许,只有将我这里的逻辑骨架,与她那里的文化血肉结合起来,我们才能真正找到突破口。
数学分析虽然暂时遇到了瓶颈,但它并非毫无用处。它为我们排除了最简单的可能性,提供了一些关于符号分布和组合的客观数据。
这些数据,将成为我们后续结合音律、文字、道家知识进行综合分析的重要基础。这场解码之战,才刚刚开始。
而数学,将是我手中最锋利的解剖刀,虽然它不能直接看到答案,却能帮助我们一层层剥开迷雾,接近真相的核心。
第20章 智慧碰撞:多学科的解码尝试--数学分析[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