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城的混乱和恐怖,远超我们的预期。
在这座几乎被凉州军完全掌控、毫无法纪可言的城市里,我们这支带着“重宝”(典籍)的外来队伍,无疑是极其显眼和脆弱的目标。
当务之急,是立刻找到一个足够安全、足够隐蔽的藏身之所,将人员和那些珍贵的典籍都安顿下来。
但这并非易事。
城内大部分区域都处于凉州军的直接控制之下,或者被各种眼线所监视。
那些稍微体面一些的坊市或宅院,要么早已被董卓的党羽或凉州军将领占据,要么就是大门紧闭,谢绝一切外客。
我利用之前研究过的长安舆图(或许是从抢救出的典籍中找到的,或是玄镜台早期收集的),结合石秀对市井环境的敏锐嗅觉,将目光投向了那些被主流社会所遗忘、甚至连官兵都懒得涉足的区域
——那些位于长安城边缘、靠近城中村或废弃工坊的、极其偏僻和破败的里坊陋巷。
这些地方,环境脏乱,道路狭窄,居住的大多是些最底层的贫民、流浪汉、或者从事着见不得光行当的边缘人物。
但也正因为如此,这里的管控相对松懈,鱼龙混杂,反而更容易隐藏我们的行踪。
我们乔装打扮成更加落魄的难民模样,分批次、小心翼翼地潜入了这样一个目标区域。
这里充斥着一股令人作呕的、混合着垃圾、污水和贫穷的气味。
低矮破败的土坯房歪歪斜斜地挤在一起,狭窄的巷道泥泞不堪,随处可见衣不蔽体的孩童和眼神麻木的居民。
在这里,我们终于找到了一处看似符合我们要求的藏身之所。
那是一片几乎已经被完全废弃的院落群,据说以前是某个小官吏的宅邸,后来家道中落,又屡经战乱,早已荒废多年。院墙大多坍塌,房屋也破败不堪,杂草丛生,只有几间勉强还能遮风挡雨的屋子。
最重要的是,这里有一个颇为宽敞和干燥的地窖,原本可能是用来储藏粮食或酿酒的,入口极其隐蔽,藏在一堆废弃的杂物后面。
虽然条件极其简陋,甚至可以说是恶劣,但这已经是我们在长安城内能找到的、相对最安全、也最适合藏匿大量典籍的地方了。
我用仅剩的一些钱财(或许还包括几件从典籍箱子里“不小心”掉出来的、价值不高但足以打动人的小玩意),贿赂了附近几个看起来像是地头蛇的泼皮无赖,让他们对我们的“入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承诺”以后会按时缴纳“保护费”。
同时,我也让石秀出面,与周围的邻居(如果还有的话)打好关系,编造了一个我们是“逃难至此、投亲不遇、只能暂时在此苟活”的可怜身世。
人员安顿下来之后,最重要的,便是
第113章 陋巷觅藏身,玄镜隐尘埃[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