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小心翼翼地确认典籍安全,并意外带回那位幸存的陈令史的同时,盘踞在洛阳废墟另一端的献帝东归队伍,其内部的状况,却如同一个早已溃烂流脓的伤口,正在加速恶化。
虽然我们刻意保持着距离,但玄镜台的眼线(主要是石秀发展的几位伪装成拾荒者或乞丐的线人,他们可以在不引起注意的情况下,靠近献帝的临时行营附近),还是不断地将那边混乱不堪的消息传递回来。
杨奉、董承与韩暹、李乐等白波贼帅之间的权力斗争,已经彻底摆上了台面,进入了白热化的阶段。
争夺献帝控制权:
双方都想将年幼的汉献帝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以此作为号令诸侯(或者至少是自保)的政治资本。他们围绕着献帝的起居、出行、甚至朝会(虽然只是象征性的)的安排,明争暗斗,互相掣肘。据说,有几次甚至差点因为争抢护卫献帝的“权力”而当场火并。献帝如同惊弓之鸟,处境愈发艰难和屈辱。
军队指挥权的争夺:
杨奉、董承虽然名义上是护驾主将,但手下兵力有限,且多为战斗力相对较弱的禁军或临时招募的部曲。而韩暹、李乐等人虽然是贼寇出身,但麾下的白波军数量众多,且作战经验丰富(虽然军纪极差)。双方都想将对方的兵力纳入自己麾下,或者至少削弱对方的指挥权。军营之中,壁垒分明,互相敌视,小规模的冲突和械斗时有发生。
粮草物资的分配不均:
在这片物资极度匮乏的废墟之中,粮草和仅有的一点物资成为了最宝贵的资源。杨奉、董承等人利用自己名义上的“正统”地位,优先保障自己和朝臣的供应(虽然也极其有限),而对白波军则刻意克扣和刁难。这更加剧了白波军将士的不满和怨恨,哗变的风险与日俱增。
未来方向的分歧:
对于下一步的行动,双方也产生了严重的分歧。杨奉、董承等人倾向于尽快离开洛阳,前往他们认为更可靠的势力范围(比如南阳?或者直接去投靠曹操?)。而韩暹、李乐等人则似乎更愿意留在洛阳附近(或者河东),利用这里的混乱局面,继续
第135章 东归队伍的内讧加剧[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