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被我的《徐州屯田策》深深打动,也意识到了其对于解决当前困境和奠定未来基业的极端重要性。
但他毕竟不是刚愎自用之人,深知徐州局势复杂,特别是本土士族豪强的力量不容忽视。如此重大的国策,必须经过核心幕僚和徐州重要官员的共同商议,才能最终推行。
很快,一场围绕着屯田策的廷议(虽然此时的“朝廷”还很简陋,但性质类似)便在刘备的临时议事厅召开了。
参与者除了刘备、关羽、张飞、糜竺和我之外,还有徐州本土势力的核心代表——陈珪、陈登父子,以及其他几位在徐州颇有影响力的郡守、县令或名士(他们大多与陈、糜两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当刘备将我的《徐州屯田策》概要(可能隐去了部分过于敏感或具体的细节)向众人宣布,并表达了他倾向于采纳此策的态度后,预料之中的反对声浪,立刻如同潮水般涌来!
率先发难的,是老成持重、在徐州士林中威望极高的陈珪。
他捋着花白的胡须,先是肯定了刘备“心系民生、励精图治”的仁德之心,随即话锋一转,语气变得语重心长:“主公(他已经改口称刘备为主公,以示名义上的臣服)仁心,珪深为感佩。然屯田之策,看似利国利民,实则……恐操之过急,弊大于利矣!”
他缓缓道出了他的“理由”:
“与民争利,动摇根本”:
“徐州百姓,饱经战乱,方得喘息。此刻若大兴屯田,官府与民争夺田地(他故意模糊了‘无主荒地的概念),必将引发新的动荡!我等当以安抚民心、休养生息为上,岂能再行扰民之举?”
“时机未到,根基不稳”:
“主公初掌徐州,根基未稳,人心未附。此时强行推行如此激进之策,必然耗费巨大钱粮人力,若一旦受挫,或引外部强敌(如曹操、袁术)趁虚而入,则徐州危矣!”
“土地权属,纷争难解”:
“徐州土地,历经变乱,权属本就混乱。许多看似荒芜之地,亦早有其主(他再次暗示这些土地已被他们‘合法占据)。若官府强行收回,必将引发无数田产纷争,甚至激起地方豪强不满,届时内忧外患,主公如何应对?”
陈珪的话,说得冠冕堂皇,句句不离“民心”、“稳固”、“大局”,但其核心意思,却是在维护他
第158章 廷议激辩(一):本土势力的反对[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