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57章 若即若离:后续的“偶遇”与试探[2/2页]

算鼎三国:玄镜红颜录 猫啃月亮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了那个熟悉的身影。
  他负手而立,并未挤在最前面,只是静静地看着那些图纸和文字,目光深邃,似乎在思索着什么。他没有像旁人那样议论纷纷,也没有表露出明显的情绪。当有吏员上前向围观者解释政策时,他会侧耳倾听,偶尔微微点头,像是在印证自己的判断。
  这次,我离他更近了一些,大概只有十余步的距离。他似乎也察觉到了我的存在,目光不经意间与我对上。这一次,他没有立刻移开视线,而是平静地看了我一眼,眼神中带着一种审视,一种淡淡的疏离,还有一丝难以言喻的了然。仿佛在说:“我知道你在这里,我也知道你在观察我。”
  他没有行礼,没有言语,只是微微颔首,算是打过招呼,然后便从容地转身,融入了市井的人流之中,很快消失不见。
  他的反应,证实了我的猜测:他早已察觉到了我的关注。但他选择保持距离,不主动接近,也不刻意回避,这种若即若离的态度,本身就是一种高明的姿态。
  又过了几日,我再次来到崇文馆。心中记挂着上次留下的批注,我径直走向那卷《孙子兵法》。拿起书卷,翻到《谋攻篇》,我上次写下批注的地方,赫然多了一行同样细小的字迹,笔锋清隽,却透着一股锐气:
  “强敌在外,心患在内。欲求胜,先固本:聚人心,明赏罚,整军纪。城坚非恃,人和为本。待时而动,或可寻隙。若天时不允,人和不济,纵智者亦难为无米之炊。‘知者,审时度势,知可为与不可为也。”
  没有直接回答“胜”字何求,却点出了核心在于“固本”与“待时”,并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最后归结到“知”的根本在于审时度势。其见解之深刻,眼光之老辣,完全不像一个年轻人。
  看到这行回应,我心中既有找到知音般的激赏,又对他的身份和来意更加好奇。他不仅看懂了我的问题,更给出了切中要害的回答,甚至隐隐点出了“知可为与不可为”的战略智慧。
  这像是一场无声的棋局。我在落子试探,他则从容应手,甚至隐隐有反过来“考较”我的意味。我们在互相评估,隔着一层朦胧的纱,审视着对方的才智、心性,以及可能的立场。我在想,他究竟是谁?为何滞留下邳?他是在观察徐州,观察刘备,还是在观察我这个“异数”?
  而他,或许也在评估,徐州这片土地,是否值得他这“卧龙”栖身?刘备这位仁主,是否真有匡扶汉室的潜力?我陆昭,又在他的考量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这种高级人才之间独特的互相吸引与审慎,如同高手过招前的凝神对峙,充满了张力与悬念。玄镜台的消息一日未到,这层窗户纸便一日不能捅破。而我,也乐于维持这种若即若离的默契,继续这场无声的博弈。
  我将《孙子兵法》轻轻放回原处,心中对揭开谜底的那一天,充满了期待。

第257章 若即若离:后续的“偶遇”与试探[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