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既有了再探之念,我便着手安排。徐州百废待兴,民生为本,农桑与水利乃是重中之重。借着检视新式曲辕犁推广进度、以及考察沿河水利设施修缮情况的名义,我带着几名随从,轻车简从,来到了下邳城东这片沿着泗水支流自然形成的工匠聚集区。
此地与州府中规中矩的官署建筑截然不同,充满了鲜活的、略显嘈杂的烟火气。空气中弥漫着木材的清香、金属的灼热气息以及河水的湿润味道。大大小小的工坊鳞次栉比,有的是州府设立、负责督造军械或官用器物的公坊,戒备相对森严;更多的则是民间的匠铺,打铁的叮当声、锯木的吱呀声、磨石的沙沙声此起彼伏,汇成一曲生机勃勃的劳作之歌。匠人们赤着膊,汗水浸湿了衣衫,脸上却洋溢着专注于手中活计的质朴神情。
随行的工曹掾史一边引路,一边向我汇报着各项工作的进展。我们先是查看了几处正在试用新犁的农户家,听取了他们对犁具改进的反馈,又沿着河岸察看了几座正在加固维修的堤坝和疏浚的引水渠道。
“府君请看,”
工曹掾史指着河边一座高大的木制水车道,“这几处水车,皆是按照府君之前提供的图纸思路进行了改进,提水效率较之旧式翻车,确有提升。只是…这齿轮传动之处,磨损依旧较快,尤其是承重部件,若能有更耐磨之良材,或是更精巧之结构设计,或可使其更为耐久、高效。”
我点了点头,目光随着他的指引,落在那缓缓转动的水车上。水流冲击着叶片,带动着一系列齿轮咬合转动,将河水源源不断地提升到岸边的沟渠中,灌溉着远处的农田。这简单的机械,却是维系农业生产的重要命脉。我正凝神思索着齿轮材质与润滑、以及轴承结构改进的可能性时,眼角的余光,却无意中捕捉到了一个熟悉而又意外的身影。
就在不远处,靠近河岸的一排略显简陋、但门前收拾得颇为干净的木工房前,一个人正背对着我们蹲在那里。他身形挺拔,即便蹲着,也透着一股与周遭环境不甚相符的独特气质。我心中一动,这个背影……
待他微微侧过身,与身旁一位须发皆白、手持刻刀的老木匠低声交谈时,我几乎立刻就认了出来——正是那位数日前在崇文馆与我论道的神秘青年!
他今日并未穿着上次那身飘逸儒衫,而是换上了一袭方便活动的青色布衣,袖口微微卷起,露出结实的小臂。头发也未作繁复的冠带,只用一根简单的布带束起,显得更为简洁利落,少了几分文士的疏离,多了几分亲和与……实践者的味道?
此刻,他正全神贯注地盯着老木匠手中一件结构颇为复杂的木制部件,眼神专注,仿佛那奇特的木头疙瘩里藏着什么惊天秘密。那老木匠则是一脸凝重,一边小心翼翼地用刻刀打磨着部件的某个细节,一边侧耳倾听着青
第260章 工坊区的偶遇?奇械初窥[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