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逢迎。另一派,则是以郭图、审配、逢纪为代表的‘颍川及外来谋士集团,他们更懂得揣摩袁绍的心意,也更急于建功立业,巩固自身地位。这两派之间,因为政见、性格、以及争夺袁绍的信任,早已是明争暗斗,水火不容。”
我拿起貂蝉刚才提到的那份关于审配、逢纪争执的报告:“这绝非孤例。我们安插在邺城和袁军中不同层级的‘眼睛,都或多或少地反馈过类似的信息。比如,某次军事会议上,田丰提出的持重缓进之策,被郭图以‘怯懦之名批驳;又比如,前线将领对后方粮草分配不均的抱怨,隐隐指向审配与逢纪的权力斗争;再比如,袁绍的几个儿子,袁谭、袁熙、袁尚,虽然年岁尚轻,但各自背后已经隐约站着不同的支持者,为日后的继承权暗流涌动……”
这些信息,单独来看,似乎都只是细枝末节,是任何一个庞大政治军事集团都可能存在的内部摩擦。但是,当把它们串联起来,放在袁绍“好谋无断、外宽内忌”的性格背景下,再结合官渡前线这种决定命运的大战背景,这些“细微线索”就如同朽木上的裂纹,预示着大厦将倾的风险。
“袁绍的强大,更像是一种‘数量上的强大,一种缺乏高效整合、内部充满矛盾的‘虚胖。”我做出了初步的判断,“他的军队数量庞大,但指挥体系可能因为派系倾轧而效率低下;他的谋士众多,但真正能影响决策的,却未必是最高明的那一个;他的资源丰富,但内部的争权夺利和可能的贪腐,必然会损耗其效率。”
我回忆起脑海中那些模糊的“历史碎片”——似乎有那么一个场景,袁绍因为内部意见不一,错过了突袭许都的绝佳时机;似乎有那么一个结局,强大的袁绍军因为一个关键人物的叛逃和内部的崩溃而迅速瓦解……这些碎片如同鬼魅般飘忽,无法抓住,却又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我的判断。我不能完全依赖这些“感觉”,必须找到更多现实的证据来支撑。
“石秀,”我转向他,“接下来,玄镜台的渗透重点,要向袁绍集团的内部矛盾倾斜。我们需要更具体的情报,关于:一,田丰、沮授等‘稳健派谋士的真实处境和影响力;二,郭图、审配、逢纪等‘急进派(或者说‘得宠派)的具体动作,以及他们与前线将领的关系;三:袁军内部,尤其是中下级军官和士卒,对于高层内斗的反应和士气影响;四,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密切关注许攸!此人贪财好利,又与冀州派、颍川派都有瓜葛,性格反复,是潜在的不稳定因素。”
石秀郑重地点头:“明白!我会调整人手,重点突破这几个方向。”
“貂蝉,”我又看向她,“继续深挖邺城的人事脉络,特别是袁绍家族内部、以及几大谋士集团之间的恩怨情仇。有时候,私人恩怨和家族利益,往往比所谓的‘公忠体国更能左右一个人的行为。”
貂蝉微微颔首:“妾身明白。会特别留意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社交信息和人事调动。”
烛火摇曳,将我们的影子长长地投在堪舆图上。袁绍那片红色的区域依旧庞大得令人窒息,但此刻在我眼中,它不再是坚不可摧的磐石,而更像是一个外壳坚硬、内部却可能已被蛀空的巨树。
曹操确实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他的“弱”是显而易见的。但袁绍的“强”,却可能隐藏着致命的“脆”。
真正的较量,或许不在于谁的拳头更硬,而在于谁能先一步发现并击中对方的软肋。而玄镜台的任务,就是在这片迷雾重重的信息战场上,为我们的主公刘备,也为我们自己,找到那根能够撬动乾坤的杠杆。
这需要超越表象的洞察力,需要抽丝剥茧的耐心,更需要敢于质疑“主流”判断的勇气。
“继续分析,”我低声道,重新将目光投向那些堆积如山的卷宗,“在最终的决战到来之前,我们必须看清这表象之下的每一个细节。”
夜色,在专注的分析和讨论中,悄然褪去。窗外,已隐隐透出微曦。但对于玄镜台而言,这场无声的战争,才刚刚进入最关键的阶段。
第291章 袁强曹弱?表象之下[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