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2章 因地制宜【4K】[1/2页]

汉官 江汉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每当王朝末年之时,总有人感慨人心沦丧。
  但什么是人心呢?
  简单来说,也就是士农工商之心。
  如果再精确一点,其实无非就是士、农而已。
  前者掌握了极大部分的权利,后者则承担了极大部分的生产任务。
  并且后者也代表着天下间数量最多的一个群体。
  黄巾之乱爆发,说明最底层的黔首小民对朝堂的忍耐已经到了极限。
  凉州之乱的爆发,则说明一部分“士”也开始对汉室绝望。
  事实上黄巾之乱还没有平定的时候,凉州就脱离了朝廷的掌控。
  中平元年十一月,羌人北宫伯玉、李文侯起兵叛乱,自号将军。而他们叛乱之后便劫持了边章与韩遂这两位凉州名士,让两人统领军政,一同作乱陇右,先后斩杀金城郡太守陈懿、护羌校尉泠征等地方长吏。
  当然,边章与韩遂两人最初是被裹挟从贼。
  虽然两人后来将错就错真的造反了,但最初或许并没那么想反。
  如果魏哲是个方士,或许还能神神叨叨的说汉室气数未尽。
  但是几年之后的张举、张纯叛乱,那就真能说明一些问题了。
  要知道张纯可不是白衣儒生,曾担任过中山相的他是货真价实两千石。
  至于与他一同叛乱的张举,也曾经担任过泰山太守。
  当这种两千石高官都开始反叛汉室了,那说明汉室真的没有基本盘了。
  因此之故,在邸报上看到张举的名字后魏哲不禁油然而生一种紧迫感。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看着忽生感慨的魏哲,戏志才有些莫名其妙。
  不过他虽不知道魏哲为何忽然变得急躁,但还是安慰道:“如今诸事皆备,明公又何必心急?”
  魏哲闻言当即点了点头:“唉~是我躁切了。”
  在与戏志才讨论完这期的邸报之后,魏哲便径直离开了县寺。
  他今日的工作内容,便是视察海冥船屯。
  ……
  古人观落叶因以为舟。
  经过千年来的发展,大汉朝的船只也变得多种多样了。
  其一是富商巨贾所用的游玩小艇,此类船体轻巧,会在拱篷上开有天窗,以便在自家湖泊中赏玩景色。
  其二便是“货艇”,也就是在内河运输使用的简易货船。
  这种船一般船身短而宽,首尾狭窄
  ??中部较宽,平底,船舱在中部,船盖为拱形篷顶,可以随意拆卸,十分简便。
  如今中原郡县,便有不少河流多用此船。
  至于第三种,便是耕种所用的小艇。
  其实这种小船魏哲也没有见过,是海冥船屯的主事所言:
  “县君有所不知,这种船多附于水田旁边,船身形如月牙,船内仅有前后两道坐板,没有舱也没有篷,甚至没有甲板,十分简陋,只能用来在水田上来往运输。老朽年轻时曾在江东见过。”
  这位老师傅唤作滕煜,乃是管氏派来的造船主事。
  此人经验丰富,以上三种船只基本上入不了他的眼。
  因为他最擅长建造的,是海战所用的楼船,以及寻常贩货的海船。
  说着老者便领着魏哲上船向着一处海岛而去。
  由于海冥营这边海岛繁多,故此海冥船屯直接就设在了一处岛上。
  “此岛何名?”
  “哈哈~大家都叫船岛,老朽也就这么跟着叫了。”
  魏哲闻言也不禁笑了,不过下船之后他却不由眼前一亮。
  只见十余间石塘已然在岛上有序的排列开来。
  所谓“石塘”者,即后世所言船坞也。
  不过当下的石塘可没有后世那么宽广,就魏哲所见的这些,塘广不过六十五步,长不过三百五十三步,显然造不来什么巨舟。
  但即便如此,魏哲已经很满意了。
  只见一群操着青徐口音的壮汉一边抬着巨木,一边喊着号子,有条不紊的将一根足足有十丈长,四五尺粗的树干搬到石塘内的木架上。
  待他们安放好的之后,立刻便有一群木匠三五成群,肩挑手提着各种器具,满身飘着桐油香从另一边跑来,随后叮叮当当的斧凿之声便响了起来。
  随着一声声号子与斧凿之声此起彼伏,竟然有种莫名的韵律。
  说来也是魏哲催的紧,否则他们也不用这么急迫。
  要知道正常造船所需的木料,都需要提前阴干一年左右。
  但是眼下为了能有船用,一时间也顾不得了。
  别看他们都是造船的老师傅,但眼下这批船基本都用不了几年。
  不过滕煜倒是看的挺开,尤其是对这批流民赞不绝口。
  “县君有所不知,此间竟然有不少流民都颇懂木工之事,倒是让我等省了不少功夫,否则工期还要延长。”
  魏哲闻言当即轻轻点了点头:“
  若是人手不够,滕翁尽管开口。”
  话说眼下这处船屯建造的乃是管氏常用来运货的海船,平底方头,结构坚固,江河湖海皆可航行,适航性极强,最适合魏哲现在

第32章 因地制宜【4K】[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