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掏出一截烧焦的竹筒,里面滚出一片染血的芦苇叶。“这是罗店地下党送来的——朱赤部队自制陶弹的硫磺配方,掺着……”他的喉结动了动,声音有些发涩,“掺着百姓家的艾草。”
蒋介石的手指轻轻抚过竹筒上歪扭的刻痕,那触感,就像触碰某个孩童的涂鸦。芦苇叶边缘的锯齿状缺口,与朱赤随身的菱角壳纹路莫名契合。“告诉薛岳,”他突然将雪茄按进芦苇叶堆,火星瞬间引燃了干枯的苇叶,焦香混着硝烟,漫过满墙的军事地图,“按原计划强攻,但要给朱赤留条生路。”
何应钦欲言又止,目光扫过密电末尾“百姓伤亡过半”的字样,心中满是沉重。总统府的座钟突然敲响,“当当当”的声音震得窗外梧桐叶簌簌坠落。蒋介石望着飘落在罗店标记处的枯叶,思绪不由自主地飘远,想起三年前朱赤在南京保卫战的请战书,那上面的血手印,此刻仿佛又在眼前晕开。
“准备飞机。”他突然转身,军靴踏碎地上的烟灰,语气坚定,“我要去苏州河前线。”陈诚快步跟上,公文包里的《淞沪会战兵力部署图》露出一角,密密麻麻的红蓝箭头在罗店芦苇荡处拧成死结,仿佛预示着一场惨烈的恶战。
而在芦苇荡的硝烟里,朱赤正用菱角壳在沙盘上小心翼翼地刻下最后一道防线,每一道刻痕都倾注着他的决心。彭善坐在一旁,往草鞋里塞着带血的芦苇,那是从战场上捡来的,带着战士们的鲜血和不屈。阿春嫂背着虎娃,艰难地走过水雷区,每一步都充满了危险,她的脚印里盛满了从南京飘来的冷雨,那是战争带来的冰冷与残酷。
紫金山的雾更浓了,像是一层阴霾,笼罩着这片土地。蒋介石站在美龄号专机舷梯上,缓缓回望,总统府的琉璃瓦在雨幕中泛着冷光,犹如一座冰冷的堡垒。他摸出怀表,表盖内侧是一张泛黄的全家福,照片边缘被战火燎出焦痕,那是战争留下的印记。引擎轰鸣声中,他想起朱赤电报里的最后一句:“罗店芦苇已作刀枪,唯求南京城头,莫忘江上渔火。”
专机掠过长江时,罗店的芦苇荡正腾起冲天火光。
朱赤的钢盔在火海中忽隐忽现,那是他在浴血奋战的象征。
孙浩勇的竹筒哨混着川军激昂的《出川曲》刺破云层,那是战士们的战歌,也是他们对胜利的渴望。
而在南京的密谈室里,那份“限期夺回罗店”的手令,正被雨水浸透的芦苇灰悄然覆盖,仿佛在诉说着这场战争的曲折与艰难,以及无数将士们在困境中挣扎求生、奋勇杀敌的悲壮故事。
第51章 南京政府密谈之,芦苇荡里的困兽(一)[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