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略本质。这对我们长期抗战也是有利的。”
蒋介石在室内来回踱步,心中反复权衡。他深知元老们的赤诚之心,也明白他们所言有其道理。但他也清楚,完全放弃国际调停,孤注一掷地与日军硬拼,风险同样巨大。
“诸位元老,我蒋某在此向大家保证,无论国际调停结果如何,我军抗战的决心绝不会动摇。我们会在坚持抗战的同时,努力争取国际支持。若国际调停失败,我们便与日军血战到底,绝不退缩!”蒋介石终于开口说道。
元老们听了蒋介石的话,心中稍安。他们起身,再次向蒋介石深深鞠躬:“委座,我等相信您的决心。但还望您时刻铭记,我中华之尊严,绝不可因依赖外界而受损。”
待元老们离去后,蒋介石和宋美龄相对而坐。宋美龄轻轻握住蒋介石的手:“达令,元老们的话虽重,但也是出于对国家的一片赤诚。我们确实要在抗战和外交之间找到一个更好的平衡。”
蒋介石长叹一声:“夫人,我明白。只是这平衡实在难寻。如今日军攻势不停,淞沪战场危在旦夕,我们每一步都如履薄冰啊。”
在随后的日子里,蒋介石一方面下令第三战区继续坚守淞沪,同时加快战略转移预案的完善。张治中将军在前线加紧训练部队,为可能到来的撤退做着细致准备。他深知,这将是一场艰难的行动,既要保证部队安全撤离,又不能让日军察觉到我方意图。
另一方面,宋美龄继续在国际外交舞台上奔走。她频繁与各国使节会面,不仅讲述中国军队在淞沪的英勇抵抗,也揭露日军的残暴行径。她的努力渐渐有了成效,一些国际媒体开始关注中日战争,对日本的指责声浪也逐渐升高。
然而,国际调停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美国国内的孤立主义势力依然强大,他们反对美国过多干涉中日战事。英国则在与日本的贸易利益和在华利益之间摇摆不定。各国之间的意见分歧,让调停的前景充满了不确定性。
在国内,随着战事的持续,民众的抗战热情愈发高涨。各地纷纷组织起抗日救亡团体,捐款捐物,支援前线。青年学生们走上街头,宣传抗日思想,号召更多人投身到抗战中来。
淞沪战场上,中国军人依旧在顽强抵抗。尽管日军的炮火猛烈,尽管伤亡不断增加,但他们毫不退缩。每一寸土地都浸染着鲜血,每一个阵地都成为了日军难以逾越的障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日军的兵力和物资优势逐渐显现,淞沪防线开始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
蒋介石每日都密切关注着前线战事和国际调停的进展。他知道,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时刻即将到来。是继续坚守等待国际调停的转机,还是果断进行战略转移,保存实力进行持久抗战,这一艰难的抉择,如同一把重锤,时刻敲击着他的内心。
而在日军大本营,他们也在密切关注着中国方面的动态。他们企图通过强大的军事压力,迫使中国政府屈服。同时,对于国际上可能出现的调停,他们也在谋划着如何应对,以确保自己在华的最大利益。
在这风云变幻的时刻,整个中国都处在战争的漩涡中心。每一个决策,每一场战斗,都牵动着无数人的命运。而蒋介石和他的政府,在这艰难的处境中,努力寻找着一条既能保存实力,又能坚持抗战的道路,在民族存亡的十字路口,艰难地前行着。
第195章 国民党元老向委座请命:勿赖外界调停,否则以死谏[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