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检船破浪而来。巡检官登上商船,用验纹镜扫过铁犁:「明人不做暗事,打开犁头。」林生瞳孔骤缩,只见巡检官用磁石吸犁头缝隙,吸出的铅块中竟裹着细小的火铳扳机零件。
  申时,福州工器局内,老匠陈阿水被传来问话。他从容剖开一个铁犁头,露出夹层里的「工器密语」——犁壁上的锈迹被刻意修成「泉州港」三个字。「这是匠人们的「锈纹传信」,」他向巡检官解释,「用酸性药水蚀出纹路,遇雨显形,三日后自消。」巡检官倒吸冷气:原来民间匠商早有技术密语体系,通过铁器锈蚀痕迹传递走私路线、货品清单等信息,较火漆印更难追踪。
  酉时,杨廷和在《工器出海条陈》中批注:「凡出海铁器,需经三重验:一验纹路,二验铅杂,三验磁石。」工部随即推出「铅杂定式」:农用铁器铅含量需达三成以上,且均匀分布,防止中空藏物。泉州匠商被迫改良工艺,在铁锚中铸入「铅龙」——一条蜿蜒的铅质纹路,既符合官定标准,又不影响器物强度。陈阿水望着新铸的铁锚,对林生叹道:「官家要防技术外流,咱匠人偏要在铅杂里做文章。你瞧这「铅龙」,看似碍手碍脚,实则让铁锚吃水更深,锚力增两成。」
  戌时,正月初三,泉州港驶来三艘琉球商船。市舶司依新规查验,发现铁锚内的「铅龙」纹路异常清晰。陈阿水受邀验货,用验铁针敲开铅层,露出藏在龙首中的微型罗盘——这是用「水密隔舱」技术改良的航海利器。「好个「铅龙藏针」,」他低声对琉球商人道,「但这罗盘铜针用了咱大明的「磁化法」,若想量产,还得学正统匠术。」说罢,他掏出一本《工器航海谱》,封面印着「水禾」纹与琉球「珊瑚纹」的混合标识——这是工器局新批的「跨境技术特许」。

第66章 工器外贸[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