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大明锦衣卫22[1/2页]

大明锦衣卫1 汪不了a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第八幕:尸毒闭环
  第一章:虚卷蚀空
  日内瓦郊外的清晨,CERN控制中心内弥漫着咖啡与电子设备混合的气味。李维揉了揉酸胀的眼睛,将第七杯浓缩咖啡一饮而尽。屏幕上,LHC第327次全功率运行的数据流如瀑布般倾泻而下,却在某个特定能量节点出现了微妙的波动。
  "这不对劲。"李维的手指在键盘上飞舞,将异常数据单独提取出来。他的太阳穴突突跳动,不是因为咖啡因,而是那些数据回波形成的图案——它们像是有意识地排列组合,在概率云中勾勒出某种古老文字的形状。
  实验室的自动门滑开,首席技术官玛尔塔·科瓦列夫斯卡娅走了进来,她银灰色的短发在晨光中泛着金属般的光泽。"李,你又在熬夜?"她的俄式英语带着责备,"LHC不是你的私人玩具。"
  "看看这个。"李维没有抬头,将数据流投射到全息屏上,"标准模型预测的希格斯玻色子衰变路径应该像这样——"他调出模拟图像,"但实际观测到的却是这个。"
  玛尔塔皱起眉头。在预期的平滑曲线上,出现了细微但规律的锯齿状波动,仿佛某种编码信号。"仪器故障?"
  "我检查了七遍。"李维的声音因兴奋而微微发颤,"这不是噪声,是信息。某种量子态的信息传递。"
  他调出另一组数据,来自中国云南绝户地考古现场的样本分析。三个月前,一支联合科考队在那里发现了明朝万历年间的墓葬群,出土的尸骨上覆盖着奇特的真菌孢子。李维作为量子物理顾问参与了孢子的量子态分析。
  "这些孢子含有拓扑量子比特,"李维放大孢子的显微图像,"它们的量子态与我们的超算形成了纠缠。而今天LHC的数据回波——"他敲击键盘,两组数据在屏幕上重叠,"频率完全一致。"
  玛尔塔的瞳孔微微扩大:"你在暗示什么?"
  "不是暗示,是证明。"李维调出第三组数据,来自北京国家图书馆的《万历会计录》数字档案,"这部明朝财政记录缺失了关键的一卷,被称为'虚卷'。但你看——"
  他将LHC异常数据与古籍残页进行比对。那些看似随机的量子波动,恰好填补了古籍缺失部分的二进制编码。
  "上帝啊。"玛尔塔低声说。
  "不是上帝,"李维的眼中闪烁着狂热的光芒,"是张居正。"
  北京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室内,张明远正用纳米纤维笔小心翼翼地修补一页虫蛀的《万历会计录》。他的手机震动起来,显示一个瑞士区号的陌生来电。
  "张教授,我是CERN的李维。"电话那头的声音带着奇怪的兴奋,"我发现了与《万历会计录》虚卷有关的量子编码。"
  张明远的手停在半空。作为明史专家,他花了十年追寻那卷失踪的财政记录。据传,万历首辅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税制改革时,将十一万顷隐田的数据藏在了虚卷中。
  "量子编码?"张明远尽量保持声音平稳,"李先生,您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吗?"
  "我知道这听起来像天方夜谭。"李维的语速很快,"但我有证据。那些云南出土的尸毒孢子——它们的量子态与现代超算形成纠缠,传递了虚卷的信息。我需要您的历史专业知识来解码。"
  张明远的目光落在修复台上那页账目上。某个数字引起了他的注意——云南布政使司上报的田亩数与实际征税数之间存在微妙的差额,正好构成一个拓扑学上的莫比乌斯环。
  "给我看数据。"他说。
  两小时后,张明远坐在CERN的远程协作室内,面前的全息屏显示着李维传来的量子编码。作为历史学家,他对量子物理一窍不通,但当那些数据转化为明代田亩图时,他的血液几乎凝固。
  "这不是普通的地图。"张明远的声音发紧,"你看这些田亩的排列——它们构成了某种四维几何结构。张居正不是简单地隐藏土地,他将它们编码进了时空本身。"
  李维点点头:"我准备在液氦泡室中投射这些坐标。理论上,如果它们真的包含高维信息,应该会在三维投影中显现异常。"
  "等等,"张明远突然想到什么,"云南那些尸骨——检测过死亡原因吗?"
  "官方报告说是某种真菌感染,但——"李维调出一份加密文件,"解剖显示大脑组织呈现奇特的结晶化,就像..."
  "就像被量子态冻结。"张明远接上他的话,感到一阵寒意沿着脊椎攀升,"李维,你认为张居正时代的人已经掌握了量子技术?"
  "不完全是。"李维启动液氦泡室程序,"但我认为他们发现了某种自然存在的量子通道,可能是那些孢子。而张居正利用它隐藏了某些东西——不只是土地。"
  液氦泡室内,超流体氦开始对量子坐标做出反应。微小的气泡在极低温液体中形成,逐渐排列成复杂的立体图案。张明远屏住呼吸——那些气泡构成的正是明代田亩图,但在三维投影中,它们

大明锦衣卫22[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