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大明锦衣卫202[1/2页]

大明锦衣卫1 汪不了a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2).
  铅芯拓印的拓扑破译
  1.
  石墨烯涂层的量子临界效应
  墨铅谜云
  长安城郊的工坊里,炉火映红了赵莽的脸。他凝视着坩埚中翻滚的铅液,额角沁出细密的汗珠。这已是他第七次尝试,成败在此一举。在旁人眼中,赵莽不过是个痴迷于奇巧淫技的匠户,但只有他自己知道,正在进行的这项研究,或将改变整个王朝的命运。
  坩埚温度达到1100\circ
  C的瞬间,赵莽迅速将特制的基底浸入铅液。一股奇异的蓝光骤然迸发,工坊内的学徒们吓得纷纷后退。待光芒散去,赵莽小心翼翼地取出基底——只见原本普通的铅芯表面,竟附着了一层薄如蝉翼的神秘物质。
  "成功了!"赵莽难掩激动,声音都在发颤。他将铅芯放在自制的精密仪器下观察,单层石墨烯如完美的晶格网络,均匀地覆盖在铅芯表面。更令人惊叹的是,随着温度变化,石墨烯开始发生拓扑相变,电子迁移率像火箭般飙升,达到了匪夷所思的2×105\
  \text{cm}2/\text{V}\cdot\text{s}。
  但这还不是最神奇的。赵莽发现,铅芯中的{204}\text{Pb}同位素与石墨烯产生了奇妙的互动,两者的晶格完美契合,形成了莫尔超晶格。在这个特殊结构中,每隔11\text{nm}就会出现一个量子限制势阱,仿佛是大自然亲手设计的精密陷阱。
  这些发现让赵莽兴奋不已,可他也深知,如此超前的技术一旦泄露,必将招来杀身之祸。他将工坊的门窗紧锁,严禁任何人靠近,日夜钻研着这种新型材料的应用。渐渐地,他发现利用这些量子限制势阱,可以实现信息的高效存储与传输。
  然而,纸终究包不住火。工部的官员很快听闻了坊间传闻,派人前来探查。为首的官吏看着工坊里的仪器和样品,眼中满是贪婪与疑惑:"你这小小匠户,怎会懂得如此高深的技艺?"
  赵莽强作镇定:"不过是些雕虫小技,大人见笑了。"但他知道,麻烦已经找上门。
  当晚,一群黑衣人潜入工坊。赵莽早有防备,带着精心保存的样品和记录,从密道逃离。他辗转来到深山之中,在一处隐秘的山洞里继续研究。在这里,他成功制造出了第一批实用化的墨铅——表面涂覆石墨烯的铅芯,不仅书写流畅,更能通过特殊的编码方式,将信息隐藏在莫尔超晶格的量子态中。
  几年后,赵莽带着他的墨铅重出江湖。此时的朝堂,正陷入激烈的党争。赵莽暗中将墨铅提供给正直的官员,帮助他们传递重要情报。凭借着石墨烯涂层的特殊性能,这些情报既难以被察觉,又能快速准确地传递,成为了扭转局势的关键。
  然而,随着墨铅的广泛使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觊觎这项技术。赵莽再次陷入危机,各方势力明争暗斗,都想将他和他的墨铅据为己有。
  在一次生死攸关的逃亡中,赵莽为了保护技术的核心秘密,将所有的样品和记录沉入了深不见底的山涧。他知道,在这个时代,这项技术或许太过超前,但他相信,终有一天,后人会重新发现其中的奥秘,将他的研究发扬光大。而那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墨铅,也成为了一个永远的谜团,等待着后世的探索与揭秘。
  霍尔纹影录
  2025年北京量子物理研究所的低温实验室里,液氮罐蒸腾的白雾中,苏砚盯着量子霍尔效应测试平台的显示屏,呼吸骤然停滞。0.5T的弱磁场下,样品的霍尔条纹间距竟精确到11微米——这个数字像一记重锤,瞬间击碎了他对明代经济史的认知。
  "苏博士,您看这个。"助理小林抱着一摞古籍冲进来,泛黄的《万历会计录》在实验台上翻开,"我按您的要求查了银钱折算条款,'每十一文扣蚀一钱'的记载在隆庆年间突然出现,此前从未有过这种不成整数的损耗比例。"
  苏砚的手指无意识摩挲着实验记录本,11这个数字如鬼魅般反复出现:量子霍尔平台的电导值\sigma_{xy}=11e2/h,条纹间距11微米,还有明代账册里突兀的十一进制损耗。他调出上个月在南京明孝陵遗址发现的青铜钱范扫描图,电子显微镜下,钱范表面竟分布着规则的纳米级凹槽,排列间距同样是11微米。
  深夜的实验室只剩仪器的嗡鸣。苏砚将钱范残片放入磁场,当0.5T的磁场开启,奇迹般的霍尔条纹在样品表面浮现,与现代量子材料的特征完全一致。更诡异的是,这些条纹在特定角度下,竟能拼凑出《万历会计录》中"每十一文扣蚀一钱"的字样。
  "这不可能是巧合。"苏砚喃喃自语,翻开父亲遗留的考古笔记。二十年前,父亲在景德镇官窑遗址发现过类似的霍尔条纹痕迹,却因无法解释被学界斥为伪造。泛黄的手稿里夹着半张明代工部密档拓片,依稀可见"纹影藏数,以磁显形"的字样。
  三天后,苏砚带着研究成果奔赴国家博物馆。

大明锦衣卫202[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