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丝织品。
汉朝时,丝织品有锦、绣、绫、罗、绮、纱等,很多种类。有些丝织品上织有各种鸟兽、植物和自然天象的花纹,以及多种多样的几何图案。
有的除花纹外,还织有“延年益寿”、“长乐明光”等吉祥文字。
汉朝政府在长安设有专门给皇家纺织的“东西二织室”,并在河南、山东、四川等丝绸产地,设有国家的工官,集中了很多织工,专门为皇室制作各种名贵的丝织品,收集丝绸锦缎。在民间设有私营的丝织工场。
隋唐以后,官办的丝织生产规模更大了。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坐船巡游江南,若把所有的船连起来有十里长,每一条船上的船帆都用五彩的锦缎做成,总共用了多少丝绸锦缎呀!
唐朝的玄宗为了讨好杨贵妃,用了700多名织锦刺绣工人,给她织做无比漂亮的霓裳羽衣。
丝织品一向是帝王、贵族们的主要衣着原料,故历代皇朝、权贵都非常重视蚕丝生产。战国时,孟子曽劝说梁惠王奖励农民种桑。古代后妃们每年都举行种桑、养蚕的仪式,以表示提倡蚕桑。秦汉以后,历代帝王都采取奖励桑蚕的办法。
从汉朝时起,我国的丝绸不断运往国外,成为闻名世界的优品。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史穿仁都做为副官,一起随同,他们带去了大批锦缎。张骞打通了从中国西北到中亚的大月支(今阿富汗)、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的交通要道。并经波斯一直通到条支(今伊拉克)、大秦(今意大利)。
欧洲人第一次看到如此美丽的中国绸缎,十分喜爱,赞不绝口。世界各国把中国叫做“东方丝国”,从中国到西方去的道路,被称为“丝绸之路”,一直沿用到如今。
往日的沙漠骆驼小路,如今已经变成了中欧班列铁路大通道。
相传汉朝时,在西域有一个近邻——于阗国(即今的新疆和田地区),它的国王想得到养蚕的技术方法,屡次向中国请求,但都没有得到允许。他左思右想,想出一条计策,请求中国皇帝许一位公主给他做王后。
中国皇帝正想笼络于阗王,就答应了将一位公主嫁给于田王,并派史穿仁及一队人马,一路护送公主和丰盛的嫁妆到于阗。迎娶之前,于阗王派了一位机灵的大臣,来到中国,偷偷告诉公主,请她带一些蚕种到于阗去饲养。
公主想了一个办法,亲手绣制了一顶凤冠,史穿仁帮她把蚕种用丝棉絮着,夹在凤冠的衬里里。当她出嫁时,走到边关接受查验,到处都查遍了,唯独没人敢查看公主的帽子。
于是,中国蚕种就被公主带到了于阗。公主到于阗后,把蚕种孵化,在后宫里养起蚕来,并缫丝、织成绸、做成绸衣给于阗王和他的家人穿。
于阗王下令全国都种桑养蚕,并建立了专门养蚕的祠庙,世代纪念。
之后,唐朝的着名僧人玄奘,去印度取经路过于阗时,看到过那所祠庙,和汉朝公主栽种的那几棵老桑树。直至现在,和田地区的养蚕和丝织业仍发展得很好。
中国的蚕种之后又从和田传到了印度和波斯。
公元6世纪,一位意大利的传教士到中国来传教,住了很多年,学会了养蚕、缫丝和织绸的技法。公元550年他在回国前,暗地里把蚕种藏在竹筒里,偷运出中国,带回了意大利。随后,桑蚕和丝织慢慢传遍了欧洲各国。
第4章 丝绸——中国对世界的重大贡献[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