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5章 我国封建社会初期~战国时代3[1/2页]

穿越历史,从远古到现代 陆坪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战国策》2
  2、鲁仲连与田单论攻狄
  原文:
  田单将攻狄,往见鲁仲子。仲子曰:“将军攻狄,不能下也。”田单曰:“臣以五里之城,七里之郭,破亡余卒,破万乘之燕,复齐墟;攻狄而不下,何也?”上车弗谢而去。遂攻狄,三月而不克之也。齐婴儿谣曰:“大冠若箕,修剑拄颐,攻狄不能下,垒于枯丘。”田单乃惧,问鲁仲子曰:“先生谓单不能下狄,请闻其说。”鲁仲子曰:“将军之在即墨,坐而织蒉,立则仗插,为士卒倡曰:可往矣,宗庙亡矣,亡日尚矣,归于何党矣!当此之时,将军有死之心,而士卒无生之气,闻若言,莫不挥泣奋臂而欲战,此所以破燕也。当今将军东有夜邑之奉,西有菑上之虞,黄金横带,而驰乎淄、渑之间。有生之乐,无死之心,所以不胜者也。”田单曰:“单有心,先生志之矣。”明日,乃厉气循城,立于矢石之所,乃援枹鼓之,狄人乃下。
  ——《战国策?齐策》六
  释义:
  这篇文章记叙了齐将田单攻狄三月不下,听了鲁仲连的话,痛下决心,身先士卒投入战斗,一举攻下狄城的事迹。
  鲁仲连的分析,阐明了胜利的关键在于战斗的决心,和指挥官必须与士卒同甘苦、共患难的重要道理。
  如果主将养尊处优,怕冒风险,脱离群众,那么士气必然涣散,战争就不能胜利。
  文章以对话形式写出议论。开头提出断语田单攻狄不能下,而不说明理由。后来分析时能抓住田单在两次战役中的思想变化,这个要害问题。
  文章结构紧凑,干脆利索。最后的“狄人乃下”与前面的“不能下”紧相呼应。
  史传中常引用民谣,用以反映人民的看法。本篇中的童谣,描绘了田单衣冠俨然,而不愿作死战的指挥官形象,讽刺性很强。
  译文(参考):
  鲁仲连与田单谈论攻打狄城(标题)
  齐将田单将要率军攻打狄城(齐国的城,被燕国占领),去见鲁仲子(齐国高士)。
  仲子说:“将军攻打狄城,不能攻克(取胜)。”
  田单说:“(以前)我在即墨小城,率齐军余卒(被燕军打败剩余的七千士兵),打败了强大的万人燕军,收复了被燕军破坏的城邑(70余座);(现在)攻打狄城有什么攻不下来的?(没理由攻不下来)”
  田单说完怒气冲冲,没向鲁仲连告辞就上车走了(不辞而别)。
  率军去攻打狄城,三个月攻不下来。
  齐国的童谣唱道:“帽大如簸箕,剑长拄(支)到颐(面颊);狄城攻不下,埋你在捂丘(齐地名)。”(讽喻田单穿着、佩戴得很庄严,不与士兵共甘苦,更无心与敌决死战。)
  田单内心恐惧,问鲁仲子:“先生说我攻不下狄城,请您讲明原由(细述因由)。”
  鲁仲子说:“将军(先前)率军在即墨时,或坐着编织(构筑工事用的)草袋子,或站着用铁锹铲土,身先士卒,说:现在已经到了走投无路的境地了,宗庙(代指国家)即将毁灭,沦亡的征兆已现(久已看到了),哪里还有可回去的家乡呢!
  当时将军有赴死的决心,而士兵没有求生之气(死战的勇气),听到将军此言,莫不挥泪奋臂欲战(受到莫大的激励),因此能战胜燕军。
  现今将军东有齐襄王加封的封邑和赋税收入,西有淄水上的游观之乐,腰

第35章 我国封建社会初期~战国时代3[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