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若,你怎么在读《中庸》,可看的懂?”
看着身后小厮手中的书籍,庄学究愣了愣神。
“略懂略懂,已经看完了大学、论语和孟子。”
庄学究有些诧异,忍不住起了考校之心。
“为何最后才看《中庸》?”
左天元顿了顿,这才回道:“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再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最后则是这本《中庸》,体会命性与道。”
顿了一下,左天元从不为手里拿过了书籍。
“不过这不是《中庸》,是明道先生的注本,带有强烈的个人见解。”
每个人看待事物的态度是不一样的,要想明了一件事物,当从多个人的角度看待问题,从中吸取对你有用的,摒弃无用的。
“哦?那元若有何见解?”
两人已经走到了渺书亭,这里经常有人打扫,倒是一尘不染的。
一老一少,一上一下。
两人一个坐在讲台边,一个坐在书案旁。
“这本中庸在我看来,应该是自省。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之道。”
“这是在教人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的境界。”
左天元侃侃而谈,他本性自私,是达不到这种境界了,但不妨碍他了解并去理解。
“妙哉妙哉,中庸二字已经明了,有这份理解,这一次殿试,你是稳了。”
说着说着,庄学究猛地愣住了,他突然发现他居然把这个稚童,当成了要去殿试的学生。
“呃......”
庄学究神色迷茫,愣愣的看着书案旁的左天元。
“元若,这都是你的所思所想?”
“当然,论语、孟子,警言珠玑,但命性与道也同样重要,让别人教你莫不如求己,应当纳百家所长以厚己。”
庄学究怎么也是教殿试学生的老师,真材实料肯定是有的,但还是跟不上左天元的天马行空。
两人从儒家聊到法家,又从农家聊到医家。
左天元不遵从某一思想学说,这一切在他看来,都是有用的。
就像是世人皆认为粗鄙的农家,却是华夏的立国之本。
这是先秦时期反映农业生产和农民思想的学术流派,奉神农为祖师,主张劝耕桑,以足衣食。
没有农家,也不会有如此肥沃的大地和丰收,何来丰衣足食的人民。
“呃妙哉,当真是妙哉。”
窗外的太阳已经渐渐下山,庄学究长吁一口气,这才惊觉到时间的流逝。
庄学究看着那书案旁边小小的身影,一时间惊为天人。
“元若,切忌韬光养晦、善刀而藏,你还年幼,将来朝堂之上必定有你的位置,但现下还太年幼,不急。”
“谢先生教诲。”
左天元看着一本正经的庄学究,脑子里突然想起一句话,‘年轻人不气盛还叫年轻人吗?
想到这里,他忍不住露出一丝笑容。
“今日已经晚了,元若,以后你我不用师徒想称,你称呼我为庄先生即可。”
庄学究就这么看着左天元,那是越看越满意。
要不是他知道高攀不起齐国公府,都想让他的孙女来结个娃娃亲。
第692章 州试[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