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78章 人口有了[1/2页]

大明开局上交双穿门 那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先前幕僚和吴?谈话,他也提到让总督凑些粮食,但被吴?判定不行。
      认为总督大人面临的形势很严峻。
      粮草乃是稳定军心之用,不可妄动。
      如今旧事重提。
      幕僚是带着碰运气的心理,或许总督会有其他门路。
      他就是期待地望着赵阳。
      吴?虽说心里断定不行,但还是有些侥幸的念头,万一真有富余呢?
      他端起杯子,一边喝着茶,一边装作不经意的样子,用余光扫视。
      赵阳将一切尽收眼底。
      他故作为难,皱起了眉头,来回踱步。
      “每日一两米,施粥,流民五万之数,需四十二石。”
      两人都没有出声,等赵阳得出结论。
      “大人,若是两三日,倒能凑一凑,可长此以往……”
      幕僚明白赵阳的意思。
      赈济流民几日,还是有富余的粮食,但时间一长,恐怕总督无能为力。
      他脸上随即露出失望之色。
      吴?则相对平静。
      同时更坚定他的打算,去晋王府,请求王爷开仓放粮。
      “不过,事情也不是没有解决办法……”
      一句“不过”,让吴?停下了喝茶的动作,将杯子放到桌上。
      认真地看着赵阳。
      幕僚先是错愕一下,随即面露惊喜。
      “赵守备,不知有何良策?”
      赵阳抱拳向着两人拱手道:“大人,先生,我熟识一位江浙行商,相交莫逆。
      他愿意提供粮食,就是要将偏岭堡商业运营之权,交予给他。
      此事,我已经征得总督大人同意,可试行……”
      赵阳虚构出来一位商人。
      因为偏岭堡地处重要商路节点,他就图谋其中商业开发之权。
      反正运用一套现代理念进行胡侃。
      归结一句话,商人可以运粮过来,数量不少,可供流民食用。
      其实这种模式跟明代“开中”类似。
      明代朝廷鼓励商人,运输粮草到边镇,以此换取盐铁运销权。
      吴?和幕僚都能理解。
      只是赵阳的理念让两人耳目一新。
      幕僚佩服道:“赵守备,如此商业之策,我等决计是想不出,守备真乃鬼才。”
      赵阳谦虚道:“先生谬赞了,此乃朋友之策,可不是我想的……”
      吴?摸着胡须,露出欣赏之色。
      有了解决的办法,他心情轻松不少,因为流民有救了。
      而幕僚和赵阳相互客套一会。
      随后问道:“赵守备,不知可否现在就运些粮食,过来赈济流民?”
      赵阳说道:“先生,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赈济流民,我等责无旁贷。”
      幕僚一听更加高兴。
      而后赵阳立即补充一句。
      “大人,先生,偶尔一两回无妨,可回回运粮过来,成本怕是要倍增。”
      吴?点头称是。
      “你所言甚是,本官可调集民夫、骡车,负责运粮。”
      这跟赵阳的计划相悖。
      他提议道:“大人,我那行商友人,其商队从紫荆关入大同,再前往偏岭堡。
      都是固定的贸易路线,适合其调配物资。
      再则开发偏岭堡,需要人手,倘若让流民前去,将是一举多得。
      流民可得吃食,偏岭堡可得人手,而大人,再无缺粮忧虑。
      往后,如果还有流民,仍可按此行事。”
      吴?陷入沉思。
      幕僚确认一下:“赵守备,你是说让流民前去偏岭堡,即可领取吃食。”
      赵阳的语气很肯定。
      “先生,确实是如此,我能保证,每日都可领取,不会短缺。”
      幕僚对赵阳很有好感。
      知道他是总督的人,不会在此信口雌黄。
      他的声音带着一些兴奋:“老爷,此事……”
   

第78章 人口有了[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