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赵仲针的话,仁宗也是身子一震,然后站起身问道:“这……这可是真的?”
富弼在旁边垂着头,然后沉声说道:“确有此事……陛下……这……这话没有说错。”
仁宗忍不住跌坐在座位上,喃喃得说道:“这……为何如此……荒唐啊?”
赵仲针为何知道仁宗都不知道的事情呢?因为这事儿,之前宋方已经和赵仲针提起过。
仁宗的神色充满了悲伤。
想了想,他摇头说道:“这件事,要好好的管一管了。不管怎么说,哪怕是强制推行命令,也要让人把这件事办好!”
富弼在旁边有点为难得说道:“陛下,这事儿……推行不下去的啊。”
这是风俗,不是说你头脑一热,说改就能改了的。
这就好像当初,全国推行火葬的时候,引来了多少反弹?后来怎么样呢?这火葬土葬的纷争,可不是一年两年就能解决的。
现在很多的地方,仍然偷偷得埋人呢。
再说了,推行火葬的目的是什么呢?不占用耕地,但是呢?
很多的农村,把人烧了之后,照样用大棺材装着骨灰埋到地里。这可土葬,又有多少区别呢?
改风易俗,不是那么简单的。
这需要几辈人甚至是几十辈人的努力才行啊。
仁宗叹了一口气,想想那些被溺毙的女婴,心里就一阵阵的难受,最后含着泪说道:“哎,可怜天下百姓……”
赵仲针抬头看着仁宗,开口说道:“陛下,其实……我刚才说了,上行下效,想要改变这种风俗,从上边,从源头开始改变,就可以了啊。”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啊!
听了赵仲针的话之后,仁宗的身子一震,然后抬头看着赵仲针。
他那目光中,已经带着一丝欣赏,一丝高兴。
不错!从源头开始改变,自然就可以快速得影响别人了。
想想历朝历代,当皇帝得如果贪图享受,那么下边就会奢靡成风。当皇帝的勤俭节约,那么下边的人就会跟着踏实肯干。
想想当年的汉文帝,多节俭的一个人啊,平日里上朝,都穿着草鞋。这也引得宫里上上下下,一起节约成风,就连皇后得宫服破了,都要缝缝补补……
当然了,后边奢靡的事儿也有,邓通的事儿,也算是汉文帝的一块污点了吧,不过……
那时候的汉朝,确实上上下下,都是非常勤勉节约的啊。
也是从那个时候,一直沿袭到汉景帝时代,都是如此,最后给大汉攒下了偌大的家业,供后来的汉武帝挥霍……
要是没有前边皇帝的积攒家业,怎么可能供得起汉武帝四处征挞,放眼所及,皆是汉土?
赵仲针这话,也算是点醒了仁宗和众多的大臣。
仁宗拍了拍椅子扶手,赞叹道:“不错,是这么个理啊!也是朕迷了,居然想不到这点。幸亏有你提醒啊!”
至于说那些大臣,此时的表情也都有些奇怪。或者说……表情各异。
那什么……陛下心疼百姓,那是陛下,我还心疼我闺女呢……您要当榜样,我没意见,我能不能不跟着学啊?
但是……
陛下都这样做了,你不跟着学,你试试啊?
你心疼你闺女是吧?心疼不心疼你的官位呢?你是觉得,你身居高位,对方会高看你闺女一眼呢,还是你给的嫁妆多,没有了官位,对方会高看你闺女呢?
这个道理,显而易见嘛。
赵仲针开口说道:“现在只要皇室先带头,那么权贵自然也都会纷纷效仿,只要上边有人控制住这厚嫁之风的源头,下边再有人想要……恐怕就有人看不顺眼了。”
是啊,只要上边的人都不这么做了,你说你非要跟上边人对着干?你试试?弄不死你。
想不到,这个少年,居然这么聪明啊。
要说聪明的年轻人不少,但是,能够把这么一件事看的这么清楚,分析得这么透彻,而且还能给出解决方案的……
不多啊!
这可是正儿八经的人才啊!
看了看站在旁边卖惨的赵允良,富弼忍不住叹了一口气。这老头儿……
今天估计是要栽了。
仁宗一脸喜色得说道:“来人!”
梁惠保站出来。
仁宗指着赵仲针说道:“好孩子,前几日,好像有人进献了几块和阗美玉,挑一块好的,赐予仲针!”
这陛下赏赐给你美玉,这是称许你呢。
正所谓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就是这个道理。
仁宗说完,又笑着问赵仲针:“你说的这些,可都是那宋方教的吗?”
仁宗就不相信,这小子在那王府中,能学到这些东西。
这里边好多得东西,都牵扯到民间的一些民风民俗,所以一猜就知道,这事儿是谁的主意了。
赵仲
第313章 无礼的提议[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