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黄河往北移动,它危险呢?
想想大宋的北边是谁?辽国啊!
这黄河又是什么呢?天堑啊!这可是辽国想要攻打大宋,最大的阻碍啊。
想要打大宋,你就要度过这黄河啊。如果渡不过这天堑的话,自然就没有办法大肆进攻大宋了。
那李舜工研究出这个理论之后,就表示,任由黄河这么往北移动的话,将来,这黄河真的进入到辽国的境内,那不是扯淡了?
以后辽人在自己的境内调拨兵马,横跨黄河,还需要通知大宋吗?
那他们不是想什么时候攻击大宋,就什么时候攻击大宋了吗?
有了这个研究结论之后,这李舜工也提出了一个建议,什么建议呢?
那就是给这个黄河改改道。
不让他往北边挪。
给黄河改道,这个涉及的工程量就太大了,大家都觉得,这事儿不太靠谱。
然后当时的丁谓也是怒斥了这李舜工一番,这事儿也就不了了之了。
不让改是吧?这次不让改,那咱们等下一次吧。
这下一次到了什么时候呢?
仁宗在位的时候。
那是庆历八年的事了。
那一次,其实也没有说给黄河改道。刚开始仁宗对待这黄河的态度,也是很佛系的。
那就是尽量的治理,实在不行的话,那就堵一堵,再不行的话,真决堤了,咱们就换个地方种地好了。
反正别大费周折就行了。
可是仁宗是这么想的,黄河没有按照仁宗的心思这么干啊。
到了庆历八年的时候,这黄河出事儿了。整了一回大的,直接从澶洲那边开始冲出来,最后从天津入海了。
天津在哪儿啊?挨着辽人的大名府啊!这甭说是到辽人的境内了,直接都卷到辽人的家门口了。
这一下,整个朝堂的君臣都要疯了。
本来还指望着黄河这道天险挡住辽人呢,结果呢?你这还挡个球啊?
除此之外,宋朝修建多年的工事也被冲垮无数,然后河北那边受灾严重,可谓是伤筋动骨啊。
损失都是次要的,天堑才是最主要的。
大家都想着,怎么样才能把这黄河重新给改道回来。
这可是一个大工程啊,可不是说你动动嘴皮子,就能办成的。
这其中涉及到多少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等等等,这些都是要讨论斟酌的。
然后到了至和二年的时候,有人提出来了两个办法。
一个办法叫回河东流。
啥意思呢?
就是说,咱们把以前黄河决口的位置,重新给堵上,再把原来的黄河河道疏通一下,这不就能让黄河重新回来了吗?
至于说另外一个办法,那就是流塔分水了。当然了,这第二个方案,也是以第一个方案作为基础。
堵肯定还是要继续堵的,可是直接让黄河按照原路线走的话,难度太大了。因为这么多年,河道两旁都已经变成了居民区了……
不过在主流道的旁边,有个小流,叫六塔河。
咱们可以把水引到六塔河,最后顺着六塔河,重新进入老河道,就可以了。
当时提出这个观点的,是谁呢?李舜工的儿子小李同志。
而且这个小李同志还摆出了论点论据,说这样做可行等等等等……
摆论点找论据,大胆假设,然后……这个东西还没有干呢,当然没有办法求证了。
不过小李同学还是成功得把朝堂的君臣们给说动了。
没办法啊,大家都怕辽人打过来啊。
整个朝堂上,也就欧阳修觉得这事儿有点扯淡了。
为啥呢?
黄河多宽啊?那河道几百步宽,可是这六塔河呢?不过五十步的小河。
把这么多的黄河水引到这小河里边?你不怕出事儿吗?
还别说,大家怕辽人,胜过了怕出事。
甭管怎么说,这黄河天险不能放弃。
包括当时的富弼跟文宽夫,都支持这一次的行动。
然后这事儿就提上了日程,开搞了。
结果,到了嘉佑元年,这事儿开始搞了。
几十万民夫一起上阵啊,把商胡决口给堵住了,再然后,让这黄河改道,进入了六塔河。
当天,就出了大事。
黄河果然有决堤了。
然后整个河北路成了一片汪洋大海,灾民无数……
小李同学当然是被充军了,但是再怎么样,这巨大的损失是不可挽回了。
但是现在,这疏浚二股河的事儿,再一次得被提上日程,也就是说,君臣们想要重设黄河天险之心不死啊。
而欧阳修听说这个消息之后,也是急匆匆得求见。
仁宗他听说欧阳修在外边,也直接表示不见。
他已经下定决心,把这个大工程搞起来。甭管怎么说,都要从新把黄河给拉回来,让它重新成为大宋抵御北方的一道天堑。
第458章 摆设[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