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最关心沈昀的是内阁一群人。
      他们占了举荐的名头,此时正在文渊阁内端坐议论。
      “甘津蝗灾,若能治理,便是大功一件,于民于朝廷皆是大功,宋首辅倒是偏心。”武英殿大学士兼刑部尚书宋文元盯着文渊阁大学士吏部尚书宋三清,语气微有些酸。
      “治好是功,若未治好则是大过矣。”宋三清语气平常。
      要有立大功的心思,也得有那本事,不然也是招祸罢了。
      宋文元默了一默,不说话了。
      此时的沈昀已经带着一车的“宠物鸭”赶往甘津地区。
      到了那里之后,发现蝗灾的多方地区是“幽涿以南,长淮以北,青兖以西,梁宋以东”,也就是先前发生旱灾最严重的地方。
      而这些地区,之所以如此却是因为当地的地理环境和天时所致。
      因此地时而干涸,时而溢水,为蝗虫孳生提供了绝佳的条件。
      他查询过很多史料以及进行了实地研究,再根据苏小七给他提供的治理蝗虫的方法,综合列出了一系列的治蝗方略。
      因为沈昀不知道治理蝗虫之灾需要花费多少时间。
      此时正值农时,实不能耽搁。
      不能因为怕被蝗虫吃,就耽搁地里的庄稼种植。
      农时一旦错过,今冬便又要缺粮断食。
      他想起临行前苏小七塞给他的文书,里面言及今年可种些蝗虫不食用的芋头、桑树、豌豆、绿豆、大麻、芝麻等农作物。
      另外可将草木灰、石灰等筛成细末后,撒在庄稼上,蝗虫就不会再吃这些庄稼。
      为免沈昀为种子之事所困扰,苏小七早就已经让贺秋磊为他准备好了。
      免费发放,百姓只要往田地里种下即可。
      沈昀便亲自带着一众百姓照作,效果卓著。
      没有像先前那样,这边农作物一栽种下去,刚长出绿苗,就因一场蝗虫过境被吃得连渣都不剩。
      保住了庄稼,沈昀便着重开始了治蝗之事。
      第一:割掉低洼积水处的水草,这便能够清除蝗虫产卵之处。
      第二便是带着人前往蝗虫产卵地去查看是否有成行的松土(这是虫卵发育成幼虫造成的),则立即组织官兵人力进行处理。
      当然这项工作放在春夏间虫卵形成时去做是最好的。
      此时亦有些晚矣。
      不过总比不做强。
      第三,也就是如今亟待要做之事。
      此时虫卵有些已经变成幼虫,要挖沟扑打。
      由官府出通告文书收购蝗虫,鼓励民众扑打。
      并且沈昀在苏小七的建议下,打开了从京城一路跟着他出来的十八辆马车。
      里面便是一车车的鸭子。
      将之放逐于蝗虫最多的田野之间,任由它们在其中晃游,捕食蝗虫。
      这些鸭子飞起扑灭蝗虫,十分得力,便是天敌也不过如此了。
      百姓们见之成效极大,立刻仿效之。
      另外,先前从江宁府购置的一万只鸭子也已经运抵。
      有功效在前,不用沈昀多加安排,当地的知县,便立刻召来各村乡绅里正,将此安排了下去。
      由此对这个京城来的年轻的郎中大人更加敬佩。
      各项方案并行,经过大半个月的治理,蝗虫渐少。
      沈昀将此事上报朝廷,兴昭帝听后大喜,降旨着他回京。
      沈昀便找来甘津一处的五个县令,告诉他们:“事情已近接尾,接下来只需坚持执行以上方案就可使得蝗灾减少甚至消灭。
      来年若有复发之时,亦可按照此法行使,则不愁蝗灾再行。”
      两府五县令均起身道谢。
      这短短半个月的时间,他们就看着这位年轻的状元爷,带着那些黑瘦的百姓们穿梭在田间。
      亲自下田扫除蝗灾的老窝,赶着鸭子飞扑蝗虫。
      也正是在他这般亲力亲为的努力下,百姓们才会在连连的天灾人祸中重新燃起信心来,跟着他们一起把蝗灾治理好。
      几人心中对他从一开始的瞧不起,只以为他不过是一个读书读得好,学问做得好的书

第515章 功劳[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