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9章 调整6横调入山[1/2页]

三线情怀 于老三333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任家义、包尔富带着两家人抵达办事处大院时,心中满是“到家了”的踏实感。
      他们坐火车、转客车赶来,手里仅拎着些随身物品,大部分家当都通过铁路货运发往此处。
      一到办事处,两家人只觉一身轻松,接下来便只剩休息和等待。
      任家义的妻子从包裹里拿出干粮,一家人就着清甜的井水,匆匆吃了下车后的第一顿饭。
      填饱肚子后,任家义累得直接躺到炕上,很快就进入了梦乡。
      任家义是从徐州老家当兵出来的,出身农村的他是家里老大,下面弟弟妹妹七人,人多,家里生活艰难。
      十四岁,任家义到城里铸造厂做临时工。厂长是他的远房大爷,大爷当过八路,人好,看他工作不怕苦累,让他学徒,成了一名焊工。
      十七岁那年,家里给他订亲。
      十八岁那年,大爷让他填写参军志愿书,他便以大爷家孩子的身份应征入伍,奔赴中苏边境。
      在部队的第二年,他回家探亲,就在那段时间里,他成了亲。
      回部队不久,珍宝岛战役打响。
      他没有听到枪声,但也是参战单位人员。
      1970年秋天转业时,他的远房大爷让他找大爷的战友(一企业副厂长),他入了厂,成为了有供应粮城市户口的人。
      居于大城市、大企业的他还在幻想时,爸妈省下两顿饭,买了火车票,让弟弟、妻女来到城里找他。
      一个人挣钱,四口人怎么生活?
      好在,那位副厂长给他出了主意,让他跟着来到小三线。
      副厂长到三线成了一把手,帮他将妻女、弟弟的户口,落到他的非农户口本上,一家人终是有了供应粮。
      弟弟干过木匠,领导便安排弟弟到修建科干了临时工。
      一把手到他家喝酒时说了,等咱们建起来,有了生产项目时,就会有招工指标,到时候都能上班。
      由于资金困难,小三线基建开展得不理想,招工指标未下来,却得到了下马回城通知。
      很多人乐,他却苦得嘴都张不开。
      领导知道他的难,经过研究,让他与几名同志先留下看护厂房、物资。
      那段日子,他上山捕野兔、下河抓鱼,还要种地、巡逻。身体虽不累,但让他难以承受的是心累,他满心都是对回城后生活的担忧。
      任家义看着工厂设备被一辆辆车拉走,曾经机器轰鸣的厂房变得空荡荡。望着这凄凉的景象,他眼中的希望之光也一点点黯淡
      。
      这时军代表来信告诉他,联系到了锦东机械厂。
      同意接收横调同志。
      看到信,他非常高兴,锦东外调人员来时,他与包尔富请了他们喝酒。
      调令来了,打包让他为难。
      运输费用接收单位规定成年人每人150公斤,范围内全额报销,多出部分自己承担,伙食补贴费每人每天孩童减半。
      他家一年多上山捡的山货很多,加上家里生活物资,算了一下超重。
      于是,他找包尔富,给了他不少的山货,让包尔富帮他带200公斤的东西,看着山货,包尔富同意了。
      任家义与弟弟到车间,拆了一间废弃木房子,找好的方料、好的板,做了7个长高、宽0.45米的木箱子。
      给包尔富1个。
      余下六个,有两个装了山里的榛子、核桃、栗子、木耳、蘑菇等干货,其余四个装了家里的被褥衣服和瓶瓶罐罐。
      三天后,火车站台通知取货,办事点人员与他们一起推着胶轮车,来到火车站拉货。
      东西很多,拉了好几趟,小院里堆了两堆。
      办事点人员打电话联系厂运输科,运输科答应明天来车。
      结果第二天车没来,电话来了,车撞山了,司机死了。
      没有办法只好等,包尔富不怕等,他天天到城里晃。
      家里几个孩子也不消停。
      包尔富从小三线到这个三线不为别的,就是为了孩子工作。
      他这几个孩子不爱学习,总是留级。虽然都是初一学生,但其实年龄都过16周岁了,都可以进厂。
      他期待着到锦东,让孩子入厂。
      等了几日,车终于来了,任家义与他弟弟任家博抬箱子,他的妻子赵小芬领着三岁多的女儿任玉英,挺着肚子站在一旁。
      包尔富指挥着几个孩子装车,他的东西不多,两个大一点的儿子干活总是偷懒。
      任家义家东西装完

第39章 调整6横调入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