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53章 管线2管线设备研制[1/2页]

三线情怀 于老三333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计划上报后不久,部里便下发了(1975)‘某三局字第
      150
      号文件,批准了该方案,并要求企业尽快组织实施。
      尽管总体设计已经完成,但问题依旧接踵而至。
      图纸上罗列的众多设备,有相当一部分国内尚无生产。
      依据管线设计图,设备部门即刻着手开展外购设备的采购工作。
      候焕东带领计划人员与采购员,一头扎进资料堆里,频繁拨打电话,对设备的型号、规格以及技术要求等一系列参数逐一进行落实。
      对于那些国内没有且无法落实的设备,他们详细撰写说明,经领导同意后退回技术部门。
      技术人员们再次投入研究,试图寻找替代方案,实在无法替代的设备,则转为自制计划。
      机加车间的宋献忠设计组忙得不可开交,他们承担起数十套自制设备的设计重任。
      为确保质量与进度,机加车间成立了由贾飞龙、宋献忠、李文化、马明庆等人组成的三结合技术攻关小组。
      承接任务的各个车间也陆续组建起三结合技术攻关小组。
      铆焊车间的三结合小组中,李建华积极参与其中,他们日夜奋战,全力攻克连接线及专用设备部件的铆焊难题。
      工具车间的三结合小组颇具特色,队伍里年轻人居多,蔡喜力、李得鑫都在其中。
      一时间,各单位的技术改造与攻关工作成为工厂的焦点。
      在厂领导召开的会议上,徐志海满怀感慨地说道:“干部、技术人员、工人三结合,这可是我们老厂的优良传统。周总理曾夸赞我们老厂是‘两参一改三结合发源地之一,还授予我们‘跃进红旗的光荣称号
      年,毛主席在鞍钢会议上明确了管理社会主义企业的原则,即‘两参一改三结合……”
      谢云旺对徐志海的讲话予以肯定,并要求将其传达至全厂,务必在践行
      “两参一改三结合”
      的过程中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在进行管线设备采购与自制工作的同时,厂房设计也在同步推进。
      经过大家商议,一致认为可利用四道沟现有的厂房作为该项目的厂房。
      此地有一大一小两间厂房,原本设计用于某军品项目,因保东停止搬迁,这两间工房一直处于闲置状态。
      对比图纸与设备情况后,最终决定:
      将大厂房作为输油管线机组的主厂房,小厂房用作纵剪机组厂房,酸洗皂化生产线则建在镀锌车间厂房内。
      非标自制设备与工装的设计完成后,技术人员按照国标对图纸进行修改与重新绘制,并及时下发。
      依据专项计划,生产科有条不紊地组织生产,供应科则全力采购主料、辅料以及配套件等物资。
      技术科为切实落实技术方案,发出了
      “技术人员下车间,技术服务比贡献”
      的号召。
      生产科见状,也提出了
      “调度下车间,做好生产服务,保证进度”
      的倡议。
      颜兆祥向安合英提议,组织科与宣传科的干事深入车间,做好政治服务工作。
      安合英思索了大半夜,奋笔疾书,第二天便提出机关干部与职能员每周三到车间开展服务的建议。
      她指出:
      一是要做好政治服务,助力基层同志提升政治觉悟,更好地肩负起党赋予的建设三线的重任;
      二是要落实生产服务,协助基层同志解决生产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为基层生产保驾护航;
      三是要提供专业服务,机关各科室深入基层,凭借本专业知识帮助解决基层难题。
      这一建议得到了宋东方的认可,各单位迅速行动起来。
      每周三,派出的几名
      “三服务”
      人员便会来到车间,忙碌上几个小时。
      然而,财务、后勤、政工人员到了车间,大多只是走马观花,真正能发挥作用的,还是生产技术等相关部门。
      李云顺跟着刘海洋来到机加车间进行技术指导。
      踏入车间,熟悉的机器轰鸣声、机油味扑面而来,这里是他曾经挥洒青春汗水的老单位,如今故地重游,往昔的回忆涌上心头。
      更巧的是,张美艺也在此处工作。
      不过,此次他主要是跟班协助刘海洋,工作内容相对轻松,任务量不算繁重,得以有更多时间观察车间的新变化,偶尔与张美艺目光交汇,相视一笑,空气中都弥漫着甜蜜的气息。
      另一边,冉欣依旧深陷对郭伙菊的追求泥沼,难以自拔。
      郭秋菊的态度始终像一团迷雾,让冉欣捉摸不透。
      邀约之时,时而欣然应允,时而又婉言拒绝。
      冉欣多次鼓起勇气,直白地询问两人关系走向,郭秋菊却总是顾左右而言他,不肯给出一个明确答复。
      这使得冉欣内心备受煎熬,整日失魂落魄。
     

第153章 管线2管线设备研制[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