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番外第44章礼部反动[2/2页]

嘉庆变法:数据治国 古月墨海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船载米百石”的记录,用袖中藏的嘉庆朝铜尺暗测:“船深九尺,广一丈二尺,容积较军机处《漕运核量黄册》少三成。”英商与载锡管家的对账声从舱内飘出:“按礼部竹筹,每箱鸦片折米五石,较数据房旧制少计五成”——当年军机处数据房曾用算珠精确核计的“每箱鸦片=7.2石赈米”公式,如今成了宗室牟利的秘密。
  道光帝斜倚在养心殿炕上,痰盂里浮着血丝。他望着礼部进呈的《灾荒禳灾仪典》,竹简上“设坛祭天,以算珠百八枚为供品”的记载刺得眼眶生疼——这些算珠曾是军机处数据房的核算利器,如今却被礼部穿成祭链,每颗珠子都刻着《诗经》篇名。“当年嘉庆爷用算珠量天下粮仓,如今你们用算珠祭天?”载龄叩首:“礼者,天之经也。自道光五年冬后,算学之事本就该归礼部教化。”绵志从户部呈递的《漕运数据失真疏》中抬头:“皇上,礼部竹筹丈量法使漕粮虚增率达47%,较军机处数据房时期高三十五个百分点。”养心殿外,少年奕詝(未来咸丰帝)捧着礼部新颁《算珠祭器图》,对身边太监说:“听说嘉庆皇祖的军机处有间数据房,算珠能算出黄河几年决堤。”话音未落,载龄亲信抢过图册:“皇子当习《礼记》,勿听先朝遗孽胡言。”奕詝望着地上散落的算珠,捡起一颗刻着“灾”字的珠子——那是张恪用指甲刻下的河南灾情代码,而珠子内侧隐约可见“军机处数据房戊年造”的细痕,如同帝国数据文明的最后胎记。
  礼部将算珠纳入祭祀体系,规定“凡核量必祭先农”,每石粮核算需耗时三日——这比军机处数据房时期效率下降九成,因为每道程序都需朗诵《周礼》章节,形成“数据即祭品”的荒诞逻辑。当年军机处用算珠每日核计全国粮情的效率,如今成了礼部祭坛上的三日长祭。户部主客司采用“周易算量法”,以《易经》爻辞对应粮米数量:“初九,潜龙勿用”代表缺粮十万石,“九二,见龙在田”代表足食百万石。这种玄学化核算让数据真实性荡然无存,却完美契合礼部“以礼代算”的治世理念,恰如军机处数据房的科学精神被《易经》卦象彻底消解。算学吏幸存者在户部遭边缘化,礼部郎中取代其职能后,每次核算都需穿戴冕服、宣读祝文。曾经军机处数据房“算珠一响,钱粮分明”的高效作风,如今沦为“礼炮三响,数据已成”的官僚表演,帝国数据治理彻底退化为礼乐制度的注脚。

番外第44章礼部反动[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