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番外三第24章三年成效[1/2页]

嘉庆变法:数据治国 古月墨海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光绪七年夏月,紫禁城算理密档库内,双喜持着黄铜烛台,在「江南匠作」卷宗间逡巡。档案编号「苏字壹佰柒拾三号」的牛皮纸袋里,掉出枚素面算筹,尾部铜环刻着细微波浪纹——这是今晨慈宁宫新铸「光绪七年造」的标准形制,却让她想起三年前汉口挑夫王大锤的铁扁担。
  双喜展开泛黄的《算理通政司月报》,苏州织工的密报用朱砂圈注:「丁戊筹『五』字起笔多钩,疑似抗磁砂暗码。」她摩挲着筹面「完粮五斗」刻纹,钩划处的竹纤维微微凸起,与嘉庆朝《度算要诀》残页的「五钱抗磁砂」公式暗合。档案附图里,十七名匠人围坐八仙桌的剪影中,为首徐寿松的袖口隐约露出铜环,三长两短的叩桌节奏被译为二进制密语:「三成留种,五钱藏砂」。
  放下月报,她又拿起景德镇官窑的火漆密报,陶工李阿福的「辛巳年造」素筹照片让双喜瞳孔微缩。筹底三颗钴料星芒呈三角排列,对应《海国图志》中标注的抗磁砂矿脉坐标。她翻到证人供词:「该匠腕间黄铜筹刻『忍』字,末笔延为锚形,类太平军铁竹旧制。」双喜记得,三年前查处的「苏字柒号」铜标案中,正是这种锚形标记引发中英关于「云雷纹变体」的外交摩擦。
  转而翻开汉口算理通政司的《异人接触记录》,监工主簿的陈述透着惶惑:「挑夫王大锤扁担水波纹,与英国怀表『平准直』刻痕吻合。抗磁砂自聚长江河道,恍若三年前失窃密档重现。」双喜对比着主簿怀表素描图与王大锤扁担拓片,齿轮纹路与水波纹的数学公式完全一致,仿佛出自同一套算理体系。卷宗附件的海关记录显示,当年被洋人买办借走的「砂堆纹路案」档案,至今未归还。<

番外三第24章三年成效[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