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0351章 帝王之道[1/2页]

大汉第一太子 中丞佐吏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出恭之用?”
      次日,长乐宫,长信殿。
      看着眼前,这一摞由刘盈带来的雪白色软纸,太后吕雉只面色一奇。
      却见刘盈浅笑盈盈的点点头,却并未做过多解释。
      见刘盈这般架势,吕雉倒也不好再细问,只稍侧过身使了个眼神,摞在御案之上的软纸,便被一旁的老太监收了下去。
      又一声轻咳,将殿内宫女寺人尽数遣退,待殿内只身自己和儿子刘盈,吕雉才似是随意的侧过头。
      “昨日,鲁班令曾入宫。”
      “似是言皇帝昨日,于上林大发雷霆?”
      语调满是随和的发出这一问,吕雉甚至在御榻上侧躺了下来,用手撑着脑袋,竟闭目假寐起来。
      早知今日吕雉必有此问的刘盈,闻言也是笑着一低头,将早就打好的腹稿又整理一番,才从御榻上起身,旋即蹲跪在榻前,替老娘轻轻敲起了腿。
      “于母后,儿臣不敢有瞒。”
      “——早先,拟立鲁班苑之时,儿臣便曾严告少府、上林令:凡鲁班苑所事,万不可为功侯、贵戚插手其中。”
      “昨日,儿往鲁班苑而查少府诸事,陡见鲁班令,儿臣一时情急······”
      面带惭愧的说着,刘盈不忘自嘲一笑,最后补充了一句:“若早知鲁班令之任命,儿必勿有此怒······”
      “这上林令也真是。”
      “如此要紧之事,也不同皇帝知会一声?”
      不等刘盈音落,便闻吕雉不着痕迹的踩了杨离一脚,面上却看不出丝毫情绪变化。
      见此状况,刘盈自也是心中有数,只笑着低下头,专心替老娘继续敲着腿。
      如此不知过了多久,待刘盈都有些手酸,才闻吕雉又突兀的发出一问。
      “杨离此人,吾儿以为如何?”
      “身皇帝臣,任鲁班令如此要紧之事,杨离竟先请奏于东宫,更事前、事后皆未禀于未央······”
      “此人,莫不过于急功近利了些?”
      一听吕雉此言,刘盈便顿时反应过来:老娘,这是又起了考校之意。
      即是会过意,刘盈也不敢随口糊弄,悄然将手收回,又沉吟片刻,才终是面带严肃的抬起头。
      “上林令杨离,初为少府梧侯所举,以为少府六丞之其一;”
      “早自太祖高皇帝十一年冬,儿臣主修郑国渠之时,杨离,便已为少府所重用。”
      “太祖高皇帝十二年,高皇帝驾崩,又恰逢儿臣欲于吴东开田晒海,以得官盐。”
      “杨离便为儿所调任,以为少府吴东盐田首任盐令,主开田、晒海,又得盐供输关中事。”
      “去岁,?文终侯薨,儿遂兴渭北?渠,少府亦拟奏城长安、圈设上林事。”
      “至彼时,杨离方为儿召回长安,以为上林令······”
      将杨离过往数年的履历简单概括一番,刘盈便稍吸一口气,眉宇间,也稍带上了些许郑重之色。
      “及秉性、德行,杨离履任少府丞、吴东盐令,皆无中饱私囊之举,又为政颇为干练。”
      “若言其急功近利······”
      “嗯······”
      “儿以为,尚不至如斯之地。”
      颇有些自信的道出这句‘杨离还没到急功近利的程度,刘盈便低头一笑。
      “母后或有所不知。”
      “杨离年少之时,乃习墨翟之言,又籍贯齐都临淄。”
      “据杨离所言,乃父便为齐墨相夫氏一脉之钜子;汉五年,齐王田横畏罪自刎,凡齐墨相夫氏一脉皆以死效忠。”
      “这杨离,便为齐墨相夫氏一脉仅遗之种······”
      “此事,亦乃汉十一年,儿于少府合修郑国渠之时,方自梧侯之口得知。”
      说着,刘盈不忘笑着摇摇头,继续道:“于杨离,儿更曾有君子之约。”
      “——凡儿在位,便保墨翟之言不绝于天下;”
      “及杨离,则自引为墨家钜子,逐楚墨邓陵氏任侠之流于墨门,轻齐墨相夫氏雄辩之学,独终秦末相里氏鲁班之墨,以工强汉。”
      “另者,儿于杨离亦有曰:十岁之内,凡墨家之士仕不为长吏、战不为先锋,百年之内,凡墨家之士皆不受敕封、不列公卿之位,不主政一方,又不兴墨言于治下之民······”
      喊不隐瞒的将自己和墨家的‘约定摆在吕雉面前,刘盈终是摇头一笑。
      “如此严苛之约,又身负一学之兴衰,上林令纵欲亲近母后,儿以为,亦或情有可原?”
      略带些言不由衷的道出这句话,刘盈便笑着抬起头,望向老娘那仍闭紧的双眸,暗自思虑起来。
      对于此番,杨离背着自己,请求吕雉将吕氏子侄任命为鲁班令的事,若说刘盈心里毫无意见,那显然是在说笑了。
      ——别说是皇帝了,便是个农户养了条犬,若是犬背着主人做了什么事,也肯定会惹得主人心存芥蒂;
      农户与犬都如此,又何况是君臣,尤其是刘盈与杨离这种关系极为特殊的君臣?
      所以,无论说出去的话有多么好听,刘盈也不得不承认:对于杨离背着自己,和太后吕雉敲定鲁班苑令的事,刘盈心底,多少还是有些不痛快的。
      ——今儿个,你杨离能背着朕找太后,把鲁班苑的苑令定下,等以后,是不是还要找太后,把储君,甚至天子的人选也定下?
      再不济,你找了太后,好歹事后跟朕说一声嘛······
      但不痛快归不痛快,若非要说因此,就对杨离生出什么强烈的不满,也倒也确实不至于。
      这其一,杨离昨天已经给出了足够具有说服力,起码足够说服刘盈的解释:无论于公还是于私,无论是为朝堂考虑、还是为天子刘盈考虑,这鲁班苑令,都还是得找个姓吕的做。
      所以在这件事情上,杨离唯一犯的错误,其实就是‘自作主张;
      再考虑到这‘自作主张做的事正确的事,也就没什么大不了的了。<

第0351章 帝王之道[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