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0428章 朕要分封,谁赞同,谁反对?[1/2页]

大汉第一太子 中丞佐吏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一场前所未有的‘庆典,加上大汉英烈陵园的建立,马邑一战带来的喜悦氛围,不由被蒙上了一层沉重的薄纱;
      但这股沉重,却并没有让马邑大胜的喜悦被冲散,反而是让这场胜利,显得愈发难能可贵。
      实际上,在这场别出心裁的‘庆典,以及大汉英烈陵园建立之前,汉室对军中将士,尤其是阵亡将士的抚恤力度,也从来不小。
      按照太祖高皇帝刘邦亲自定下的规矩,当有士兵‘死王事,也就是为国捐躯时,按照规定,需要由比阵亡将士高出两级的直系长官,一手负责其丧葬事宜的。
      比如寻常士卒阵亡,负责的是什长,也就是通俗意义上的‘十人长;
      伍长,也就是伍百,即通俗意义上的‘五人长战殁,负责的则是屯长,也就是‘五十人长。
      若是什长战死,更是需要曲侯,也就是通俗意义上‘百夫长,亲自负责此人的丧葬事宜。
      再往上,即屯长一级及往上,就起码需要校尉一级亲自出面了。
      而这里的‘负责丧葬事宜,则包括但不限于:自掏腰包,给阵亡者购买灵柩、棺木,收敛阵亡者遗体,并亲自将遗体送回其家中。
      遗体送回之后,还要帮助烈士家人操办丧事,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承担一切必要的费用。
      除此之外,朝堂的抚恤另算。
      对于封建时代的军队而言,这样的抚恤待遇,其实已经算得上相当不错了。
      ——起码比后世,那些明明已经战死多年,却依旧‘存活在兵丁册中,被军官喝兵血强了不少。
      但与这本就不俗的阵亡将士抚恤待遇相比,此次马邑一战之后,当今刘盈所推出的一系列抚恤标准,却是让整个朝野上下,都惊掉了下巴······
      什么‘阵亡者默认拥有三颗首级的军功‘神主牌供奉英烈陵园,这都且先不提;
      单就是那块‘英烈之属的牌匾,就足以让无数人瞠目结舌,又根本不知该如何反驳。
      再加上其他种种,朝野内外,便也随即出现一股不大和谐的声音。
      只不过,相较于这个出现在朝野之上的,不太和谐的声音,刘盈还是更在意民间百姓,对自己这番举措的看法。
      毕竟刘盈这个天子,不是公卿百官的天子;
      刘汉社稷,也不是‘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兵法云:赏不逾时、罚不后事;”
      “有功将士之赏赐,皆当从速而行!”
      未央宫,宣室殿。
      面色严肃地做下这样一声吩咐,待丞相王陵、御史大夫陈平、内史张苍、少府阳城延齐齐躬身领命,刘盈才满意的点了点头。
      而后,话题便自然而然的进入了今日这场小会的核心议题。
      ——封赏。
      说到这里,刘盈面上严肃之色,也逐渐被一抹轻松、愉悦所取代。
      毕竟再怎么说,这也是自刘盈继承皇位一来,第一次大规模敕封功侯。
      虽说如今朝中,也还有不少开国元勋,在为才刚二十出头的青年天子发光发热,但再怎么说,这些开国元勋,毕竟都不是‘刘盈的臣子。
      这样说,或许有些令人不解;
      ——开国元勋,是汉室的臣子,而刘盈,又是汉室的天子;
      汉室的臣子,怎么会不是‘天子的臣子呢?
      实际上,类似这样的状况,在如今这个时代,依旧屡见不鲜。
      原因很简单:如今,还是汉室建立初期;
      距离秦,以及比秦更早的战国时期,并没有过去太多年。
      如今的汉室天下,也还是在很多方面,保留了极为浓厚的战国遗风。
      而这个关于‘开国元勋不是刘盈的臣子的情况,便是战国遗风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个按理。
      因为在春秋之时,有许多名垂青史的名臣、贤士,明明出生于此国,却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最终效忠于他国。
      在某些时候,甚至还曾发生过‘甲国出身的名臣,帮乙国强大起来之后,倒过头攻打甲国的极端桉例。
      对于这样的情况,在最开始,必然是遭到了天下人众口一词的唾骂。
      至于托马的内容,也不过是卖国贼、叛国者之类。
      但随着这样的情况越来越多、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频繁,主人公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到了春秋战国之交,天下人对类似事务的看法,便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曾经的‘叛国者‘卖国贼们,也在宽松的舆论环境下,凭借一句‘各为其主,勉强沾上了道德制高点,不用再因为没有为母国效力,而遭受到天下人的唾骂。
      但对于这样的群体,也就是出身他国,并从他国前来本国效命的能人异士,当时的列国却并不总会完全信任;
      这个群体,也更多地被称之为:客卿,而非臣子。
      这样一来,新的问题就出现了。
      ——先王找来了一个客卿,在朝中掌权多年,等先王薨故,新王继承王位,该怎么办?
      继续任用?
      恐怕新王很难信任这个‘客卿;
      但直接驱逐,乃至杀害,更是会被天下人所不耻。
      而作为客卿,这些出走他国,为他国出谋划策的能人异士们,其实也有着同样的顾虑。
      ——我为你爹鞠躬尽瘁,你却让我死而后已?
      便是在这样的默契,和共同目标、一制需求之下,一个不成文的潜规则,逐渐在当时的列国之间散播开来。
      ——客卿,不是一国之臣,而是一人之臣。
      说的具体一些,就是客卿这个群体,并不是整个国家的‘朋友,而是君王一个人的‘朋友。
      君王在,那这个‘朋友在君王身边出谋划策,也没人能挑出什么毛病。
      等君王死去,失去‘朋友的客卿心灰意冷,出走他国,又或是告老还乡颐养天年,更没人会指责新君忘恩负义、刻薄寡恩。
      新君也有话说的;
      ——我也想留他,可他是我爹的朋友啊!
      ——我爹没了,他又只愿意和我爹做朋友,不愿意和我做朋友,我能怎么办???
      有了这样的默契,客卿这个群体和政权更迭之后的新君,才总算是解决了核心矛盾。
      而这样的默契也是由上而下,在孟尝

第0428章 朕要分封,谁赞同,谁反对?[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