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四百零一章 担责任[1/2页]

三国开局我能撒豆成兵 大领主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本来,吴池是打算实话实话,直接向臣子们道歉的。
      但是又一想,说实话固然是一种良好的品质,人做错了事也确实应该承受代价。
      但,很多事,却又需要考虑实际环境,考虑后续的结果。就算不考虑这些,也得考虑方式方法。
      现在,吴池是一国之君,是天子,是天下的表率。
      你当众道歉……人家听了后,不仅不会觉得你这人实诚、好相处。
      他们只会被吓坏!
      他们的脑子里会开始乱想:陛下这是什么意思?他道歉?他错了?天呐!皇上怎么可能有错,有错,那错的也肯定是臣子!
      皇帝不会错!
      圣上口含天宪,一言一行都决定着国家安危。
      皇帝说自己错了,那岂不是代表着……
      天下……完了?
      要知道,古代皇帝虽然不是没有认错的,最著名的就是史书上记载的各种‘罪己诏。
      可,罪己诏这玩意是能乱下的么?
      哪次皇帝下罪己诏,不是出现了天下板荡,有社稷之威的大事!大大事!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汉朝,汉武帝就曾经下罪己诏。
      可他下这诏书的时候,国家什么样?
      史书记载,“天下户口减半”!
      虽然说,这减半可能有夸张的成分,就算没夸张,那户口减了也未必代表人口减半,因为其中有不少消失的户口,其实是逃匿起来,躲进大户家中或深山野林里了,并不是真死了。
      但,即使那样,当时汉朝全国内,因为汉武帝的穷兵黩武而死的人,也绝不能说少了!
      你想想,一个数千万人口的大国,东亚第一霸主,在和平时期,死那么多人……这还不算天大的事吗?
      也就是汉武帝是个强人,镇得住。不然,换个稍微弱势一点的皇帝,摊上这事,早亡国了!
      比如某个姓杨的、名广的、谥号为炀的、死在江都的……就不具体说是谁了。
      至于其他下罪己诏的,或许比不上汉武帝那次,但无论那次,都并非小事,要么天灾要么人祸,反正动静都不小……
      动静小了的,以官员们惯于‘捂盖子的做派,也不会让皇帝知道,更轮不到皇帝抛弃面子去下罪己诏。
      所以综上所述,罪己诏不能轻下,认错也是不能轻易认的。
      天家无小事,皇帝的一言一行,都要慎重再慎重。
      所以……
      吴池为了不让下面臣子多想,造成恐慌,进而闹出更大的乱子。所以他必须不能直接认错。
      但是,不认错,不代表吴池的错就揭过去了,就可以不必在意了!
      大臣们又不是傻子,你当皇帝的晚来了,害他们空等了几个时辰,这事虽然说,他们作臣子的不会去跟君王追究责任吧。
      但……
      心中总会有些不舒服不是?
      所以,错虽然不能认,但你这个皇帝该做的事,该承受的结果,不能逃避。
      你总想着逃避,错不认,责任也不担……那就成了崇祯那种奇葩了。
      崇祯就是典型的那种溜肩膀,既死要面子,还不想担责任,出了问题

第四百零一章 担责任[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