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一卷旭阳逐星辉 第66章 无他,唯手熟尔[1/2页]

一品寒门 填海的精灵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孟青云扫了一眼做完的帖经题,自我感觉良好,唯有的遗憾就是字写的有点小,剩余一段空白,使卷面美观略逊。
      嗯,下一次尝试把字稍微写大一点,填补遗憾。
      接下来是试帖诗,题目中规中矩:下学而上达。
      要求诗五言六韵,格律、平仄、韵脚都有规定。
      这句话出自《论语》,孟青云领会的很清楚。
      原话是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许多学子在“上”“下”上犯迷糊,其实就是基础与提升的辩证关系,学是达的基础,不学则不达,只有学好,才能达。
      嗯,有点绕口。
      学过辩证唯物主义的孟青云,直接用一句通俗易懂的话来表述。
      理解要从认识开始,由表及里,层层递进,不断地探索,而上达则是下学积累到一定程度后,自然而然的结果,不能勉强,也勉强不来。
      搞清楚题目,孟青云开始按要求拼凑,最终如愿以偿。
      试帖诗注重的是格律平仄韵脚等问题,至于诗的文采和灵气,有当然好,没有也无所谓。
      只要格律没有大的出入,就有分数,当然,中心思想不能走歪路。
      这时代可没有零分作文让你上头条,乱写是要坐牢的,甚至杀头灭族。
      满清的胡中藻写了句“一把衷肠论浊清”,就被乾隆下令处斩,族人也受到牵连。
      原因就是把“浊”字放在“清”之上,“清”是国号,“浊”在其上,是何肺腑之言?
      第三大题考得是表判。
      这类题包罗万象,考察的主要是律法知识和地方官管理的一些常识性知识。
      毕竟读书人的终极目标是当官,以后要是当上地方官吏,这些知识就会派上用场。
      这个时代没有法院,由地方官客串,不懂律法如何断案?如何写判词?因此律法做为考试内容,意义深远。
      而且读书人懂律法,还会通过各种形式,把律法知识灌输给家人或其他人,这也算另一种形式的法律普及。
      官吏举用,盐课赋税,军需管理,棉麻丝织这些都是地方官工作中涉及到的事,所以考试题内或多或少涉猎了点。
      这些知识孟青云自然是一团浆糊,不过他根据看过的小说、影视剧、动画片等做为参考,再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这些题目全都做完。
      至于对不对,他心里没底。
      答完试题,孟青云检查了一遍,便交卷了。
      孟青云的一模结束了。
      一模花了两个多时辰,也就是孟青云,如果是别的考生,估计都有人还在帖经题上磨蹭。
      杜茂才拿着试卷快速浏览一遍,然后收起来,此时到了放学时间,杜茂才拿回家阅卷,明天讲解。
      第二天,模拟卷已经批阅,杜茂才没有打分,但对错却批阅的一目了然。
      帖经题全对。
      这是孟青云的优势,说句不谦虚的话,明年溪南县童试的考生中,帖经题比他优异的考生,不超过一手之数。
      试帖诗,差强人意。
      这诗作的拼凑痕迹太明显,勉强得个中间分,这首诗会拉低总分,让帖经题的优势荡然无存。
      表判题答的五花八门,看似有点道理,但好多答案与

第一卷旭阳逐星辉 第66章 无他,唯手熟尔[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