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知道封常清是个老实人,他既然都已经答应了,就说明他至少在这个时候心里面对于李昀还算是认可的,这么一来,李隆基倒是也松了口气。
十三四万大军对上二十几万,虽说在人数上面还是有点劣势,但是李昀要是没有在这几天的时间里面把太原府给丢了,至少他们这一方还有防守的优势呢不是,守住太原府,还是相当有机会的。
早在陈玄礼去请封常清的时候,李隆基就已经下令了,几个北衙禁军的将领星夜赶往长安城附近的大营,几乎把所有能调集的战士全部都调集到了长安城外五十里,等着封常清前去带领。
次日朝堂上,李隆基宣布安禄山自范阳起兵,已经兵临太原府,并且直接把李昀的河东节度副使里面的副拿掉了,变成了真正的河东节度使,封常清为河东节度副使。
大唐号称李昀和封常清在太原府聚拢兵马十五万,定会将安禄山的大军阻隔在太原府。
而在这个时候,之前的事儿一直都被蒙在鼓里的李林甫终于发话了。
“陛下,李昀不过是个十七岁的少年,而封常清也已经年过六十,这样的两个人,怕是不能将太原府守住吧?我以为,应将河东节度使这样重要的职位给那些已经在大唐战场上证明过自己的将领,还请陛下三思!”
李林甫站出来说出这话的时候,也是一副死谏的样子。
更重要的是,李林甫这么一说,直接就算是抓住了李昀和封常清最大的弱点,一个年纪太小,一个年级太老,这样的说辞在面上看显然也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但是这要是大唐一切都好的时候,李隆基可能也就懒得去深究李林甫到底是啥意思了,但是现在显然不是那样的情况。
按照李林甫他们几个老小子一贯的做法,这个事儿一旦李隆基松口了,甚至是第一时间没发表意见,陈希烈等一系列的人立刻就会跟上,表明自己的态度,一旦事儿到了这么个程度了,李隆基要是再表示反对的话,可就有点不那么顺利了。
而且这不过就是李林甫他们的第一步而已,一旦这一步过去了,第二步显然就是再推荐一个他们的人,因为按照正常人的理解的话,四五万人干不过二十多万,但是十五万就差不多了,更何况也不用你怎么进攻,只要是把防守做好了就可以了。
换句话说,李林甫他们到了这个时候显然就是想要做摘桃子的人,而李昀在河东道上已经把安禄山的底细给摸的差不多了。
这回李隆基当然不能同意,经过了安禄山的这个事儿,李隆基已经感受到了,打铁还得自身硬,要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还得把这些个事儿全部都交给李林甫来决定,自己距离被他们架空了可就真的不远了。
第176章 驰援[1/2页]